經濟/解除「台積障礙」 留住經濟戰力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1 00: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積電傳出不排除要將最先進的3奈米晶圓廠投資計畫移往美國,引發熱議。正如綠委黃偉哲在立法院質詢經濟部長李世光時所說,今天如果是有勞工爭議又造成汙染的企業要走,自然「慢走不送」,但若是好企業,政府當然要全力留人。

台積電是產業領頭羊,更是企業模範生,一旦出走恐掀深不可測的「雪球效應」,有警覺的政府,要虛心檢討為何台積電也想走。 據報載,台積電動念出走的原因有三,一是儘管政府打算提撥南科高雄園區路竹基地用地,但是台積電評估從投資計畫提出,到通過環評審查,恐怕來不及在五年完成;其次是台灣電力後續穩定度不佳,再者即是日益升高的空汙標準。

以台積電這樣一家根留台灣的世界級企業來說,近幾年,不論是在研發支出和投資規模上,都居台廠之冠。

舉例來說,台積電去年增聘近2,000位員工,即是半導體廠中增加員工人數最多的公司。

一旦台積電決心出走,台灣損失的不只是一張高達5,000億元的投資大單,其後更需擔心,台灣半導體產業鏈會隨之震盪,此外,在美國總統川普高喊企業回流下,一場企業出走潮恐怕在所難免。 要留住一家世界級的企業,政府不僅要有世界級的親商政策,還必須能塑造與世界級企業匹配的投資環境。端看困擾台積電3奈米投資計畫的三大隱憂:環評、電力與空汙政策,並非單純是台積電的困擾,實則也是台灣企業抱怨多年的共通性投資障礙,足見政府一旦成功解決「台積障礙」,也將一併為台灣的創新、就業、分配,奠定基本盤。

建議作法有三個。 首先,在環評制度上,遠的案例不說,日前環保署環評大會決定,要求台塑六輕四期擴建4.6、4.8與4.9期環差案重做環評,就足以證實台積電擔心五年走不完環評,並非庸人自擾。

先前,台塑為了六輕擴建案,已一路跌跌撞撞走了六年,孰料一朝被請回原點。此刻的台積電,正在分分秒秒間與英特爾、三星等強敵廝殺,哪裡禁得住不確定的五年、六年呢? 在環評課題上,新政府要做的,並不是屈從企業所欲、降低環評標準,而是要努力建立一個明確、合理,及具有可預測性的環評制度。這些年,企業界對現行環評制度最常有的抱怨,或可做為改革的試金石,包括,台灣獨特的環評審查制度,幾乎讓環評大會獨占了「開發否決權」,這與多數國家,如美國,是由行政機關裁決、負擔最終行政責任的做法大相逕庭,偏偏台灣又欠缺明確的環評審查標準,總是讓企業陷入可怕的補件惡夢中。

其次,在電力政策上,新政府非常有遠見地喊出「2025非核家園」計畫,要讓再生能源占總發電量比重,從2016年的5.5%,提升到2025年的20%。

暫且拋開擁核、非核的價值大辯論,光是務實討論新政府如何在短短九年內,找出足夠的土地、資金,並且排除環評障礙順利「生電」,就足夠讓企業心驚膽跳的。 為了化解企業疑慮,執政快一年的新政府,除了修正環評程序外,也應盡快端出可靠、可信的供電計畫與路徑圖,莫讓過高的不確定性阻卻了企業投資。 第三,政府要努力透過實踐,在經濟開發、勞動與環保等多重價值間,求得最佳平衡。而每一方都應該是政府心裡最軟的那一塊,一個未經充分諮詢、溝通與折衝的重大政策,都不應草率丟出,以免贏者少、輸者眾。 政府須知,一個能留得住世界級企業的政府,才能真正做到親商、招商;否則不僅本土企業難留,就連外來企業也不易落地生根。企業全走光了,還有誰能幫忙政府拉抬五加二產業政策,而新政府的經濟戰鬥力,也會因此大打折扣。

台積電﹒環評﹒半導體﹒奈米﹒再生能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