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麗菜的「作食人」精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7 02:25聯合報 卓玫君/公(台北市)


農民看著整園成熟卻銷不出去的高麗菜,心中憂苦不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民看著整園成熟卻銷不出去的高麗菜,心中憂苦不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初秋」,是秋冬盛產的高麗菜品種名,因近日價崩,詩意的名字似乎浮現淡淡哀愁。農民血本無歸的苦楚,令人想起一些與它有關的動人故事。
昔日農村的日常三餐,有一道高麗菜飯,今時今日已幾從台灣人餐桌上消失,隨之流失的還有這道風土美食背後,刻苦向上的「作食人」(台語稱從事農務之人)精神。

高麗菜飯作法符合農家精神,粗飽為原則,主要是將高麗菜與生米拌炒後蒸/煮成飯,也常充做農忙時點心,又稱為「割稻仔飯」。我的中學時期在彰化度過,班上有位同學便當常出現高麗菜蒸飯,當時以為她嗜食高麗菜,她苦笑說家裡種的高麗菜「剩產」,每天都得努力消化,假日還得幫忙曬菜乾以延長保存期限。明明滿園高麗菜,家裡最常吃的卻是曬、醃過的菜乾。

隨著經濟轉型,高麗菜飯逐漸淡出平民生活。奇妙的是,經過時間催化,卻昇華為鄉愁。中部地區偶見小吃店招牌上白底紅字寫著「高麗菜飯」大字,長輩會用一種「踏破鐵鞋無覓處」的喜悅形容這偶遇。

更有趣的是,原本默默無名的農村粗食,因北斗子弟NBA球星林書豪念念不忘,小鎮幾家高麗菜飯小店一夕爆紅,成為排隊美食。當然,這高麗菜飯已是有一塊油光滑亮豬皮鋪在熱騰騰菜飯上之豪華版。

其中一家名店老闆阿美,先生早逝,為了養活全家,每天咬牙翻炒重達百斤的高麗菜。孩子長大後她終於有時間追求歌星夢,活動獻唱樂此不疲,過往的辛勞似乎不曾磨蝕過她的心志,問她秘訣,她笑稱「人可以老,心不能老」。

今日網紅的風味餐,是昔日農村的艱苦飯,背後甘苦交織的生命故事,讓這道庶民美食更添餘韻。飲食喜好的改變呈現的是,台灣社會文化演變,高麗菜飯的前世今生,自然也是如此。

高麗菜是台灣最大宗蔬菜,惟價格波動甚大,菜農常大賺大賠,是風險不小的作物。

雲林許家榮先生,靠著一片高麗菜田培育出一位博士生,更研發獨門肥料,種出巨無霸級高麗菜;日前高麗菜價格雖崩盤,他的「神豬級」高麗菜仍供不應求。

從食材到餐桌,傳統的作食精神是一種樂天知足、勤奮踏實的生活實踐。這種務實的生命態度,因不具工商業社會所需競爭力,逐漸被揚棄;菜土菜金,連帶「作田」(台語「種田」)這個職業長期被低視。事實上,農務不僅是勞力,更是專業,其中更傳遞著可貴的職人精神。相信農人需要的不是大眾一時的溫情或同情,而是對其工作的長期支持與肯定,進而認同背後的勞動價值。當然,更需要從生產到通路,更有效的市場平準機制。

高麗菜﹒台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