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策略經營/諶家敏匯聚人氣 靠績效行銷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24 00:28 經濟日報 趙于萱


image
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諶家敏。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近年金融市場詭譎多變,台灣投信業面臨重重挑戰,不過,中國信託投信卻在一片逆境中異軍突起。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2016年1月,國內投信總資產管理規模為472億元,中國信託投信的資產規模自2012年成立以來,增加450億元,成長21倍,規模名次從35名躍升到23名。

基金績效 獲金鑽獎肯定

今年基金金鑽獎的頒獎典禮上,中國信託投信旗下僅有的三檔台股基金,也有二檔獲得國內股票型基金中小型股三年期獎、債券股票平衡型基金價值型股票三年期獎,是唯一獲得兩項三年期獎的雙料得主。

在資產管理業界擁有20年以上經驗的的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諶家敏,談起公司如何崛起,開門見山點出資產管理業務的三大重點:規模、產品、績效。

她指出,中國信託投信屬後起之秀,突圍首先就要拚規模,當規模突破一定門檻,在市場的地位才能提升。

回顧三年前,中信金控併購富鼎投信,成立中國信託投信,當時公司規模只有21.4億元。

由於經驗不足,中國信託投信前兩年只募集了兩檔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累積緩慢。

2014年,諶家敏加入中國信託,擔任業務部部長,配合市場趨勢在2015年推動募集兩檔具收益和穩健特色的入息型基金,首檔便募集60億元;加計穩定流入貨幣市場基金的資金,中國信託投信去年全年的共同基金規模,翻倍成長111%。

「產品匯聚了人氣,下一步要讓客戶來了不走」,諶家敏指出,這方面需要重視投資人經歷,依多空景氣循環流暢轉換產品,也就是產品線的完善度。

去年7月,中國信託投信宣布接手原本在第一金投顧手上的英傑華投資總代理,跨足境外基金,就是為了短時間填補產品線。這次代理,共引進11檔境外基金,數量比中國信託投信自行開發的9檔基金還多。

黏著客戶 提供多元產品

然而,「多」並不等於「好」,諶家敏認為,與其提供過多的產品,不如恰到好處地完善產品類型,讓客戶記住,獲得信賴,「績效」此時便扮演重要的中介角色。

拿基金來說,無論是自行研發或選擇代理,中國信託投信都經過精挑細選,確保人才能夠創造穩健績效;像是由代理納入的英傑華全球高收益債券基金,在近一年、兩年、三年,甚至五年的績效都位列同類型基金第一,就是最好的範例。

許多人好奇,中國信託投信擁有中信集團的支持,必然能夠快速發展;諶家敏解釋,其實自成立以來,公司都強調自發性成長,多項業務營運也維持彈性,採行比業界更高的標準,反而不若許多金控成立的投信,得以仰賴金控資源成長。

談到中信金控和中國信託投信的關係,她認為亦師亦友,雙方常透過切磋交流,相輔相成,其中金控所帶來的最大優勢,在於品牌和通路的影響力,「中國信託銀行的財富管理業務表現在國內首屈一指,加上品牌知名度和客戶忠誠度高,透過合作,可以補強中國信託投信進入市場時機晚、品牌知名度低的不足。

有富爸爸 善用集團優勢

另方面,金控內部通路對基金的熟悉度高,銷售能力強,以集團優勢和品牌力作為基石,結合三到四家外部通路,深入合作夥伴,也增進了銷售實力與服務廣度。」

中國信託投信善用資源,成功達到自主發展,對中信集團完善金融版圖產生加分效果。

諶家敏表示,未來公司仍將朝規模的突破努力,眼見近年中信金積極打亞洲盃,凸顯了加速投信發展的必要,「我們還年輕,要練好身體,讓自己體魄強健,需要我們的時候就會有我們。」

兩路並進 做大規模

展望2016年,中國信託投信總經理諶家敏表示,公司年度的發展藍圖有兩大重點,一是聚焦收益型基金,二是進軍類全委保單市場,來達到全年資產管理規模再成長20%的目標。

過去中國信託投信為拓展共同基金市場,鎖定台灣投資人偏好配息的習性,開發入息型商品,旗下九檔基金普遍具收益特色。展望今年,全球金融市場一度激烈動盪,日本、歐洲相繼實施負利率,諶家敏分析,投資人對收益的需求只增不減,因此新募集的基金依然圍繞收益不變。

她指出,現階段公司旗下的收益產品以單一區域或收益來源為主,比起市面上多元化的產品,還有許多值得開發的範圍。像是收益來源除了傳統的債券利息,高息股或不動產投資信託(REITs)也有穩定的現金流,都適合仔細探討。

此外,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近年基金市場雖然趨於飽和,成長有限,類全委和全委的資產管理規模卻迅速成長,在2015年達到高峰,有鑑於此,中國信託投信自去年4、5月開始著手研究,規劃今年上半年推出相關產品。

諶家敏表示,此次首度開發類全委保單,將和中信集團下的台灣人壽合作,暫時未設定業績目標;「類全委保單和募集基金的目的不同,募集基金衝刺短期銷量,類全委保單則訴求長期效益。如果我們推出,架上至少多了這方面的選擇給客戶。」

值得留意的是,中國信託投信的類全委保單雖然和壽險合作,但產品架構及行銷策略不限於壽險層。諶家敏指出,未來若持續開發類全委保單,期望能廣泛連結中國信託以外的產品,強化中國信託銀行和其他外部通路的行銷管道,達到「全方位」解決方案的意義。

基於新品開發需要人才,中國信託投信今年也將進行招募,聚焦海外和類全委市場相關專長的人才。目前公司員工有85人,初步計畫增員至100人。 (趙于萱)

業務最前線/社群行銷魔戒 企業又愛又恨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24 00:28 經濟日報 吳育宏


台灣絕對是全球「社群媒體(social media)」發展歷程中,極具參考及研究價值的市場。至2016年,2,300萬人口就有超過1,700萬的LINE用戶數,和Facebook在台灣的活躍用戶數不相上下。也就是說,在台灣每十人就有七人使用LINE和Facebook,兩個平台的用戶數密度,台灣都高居全球第一。

社群媒體想當然耳成了企業行銷的必爭之地,然而這個新媒體如同「魔戒」一樣,讓許多企業步上「又愛又恨」的冒險旅程。

進入門檻低是社群媒體的一個特色。網路剛崛起的時代,企業建置網站都需要一筆相當可觀的花費,如今中小企業要申請設計精美的部落格、社群帳號等,都只需要幾個小時的時間,而且有源源不絕的免費資源,很少企業能抗拒這只魔戒的威力。

然而,正因為「戴上魔戒」的門檻如此低,我們生活中食衣住行育樂的大小企業,幾乎都投入這一股熱潮之中,讓各種社群一時之間熱鬧非凡。只是,閱聽大眾的人口並沒有倍數成長,每個人一天還是只有24小時,而我們的行動裝置螢幕也還是只有5吋或11吋。

當競逐人們注意力的行銷訊息,一夜之間爆炸性成長,想像一下這會發生什麼化學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要冒出頭、要爭取發言權,必須花費比以往更多的力氣和資源。

舉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它也是許多社群管理者的痛,那就是Facebook自然觸及率過去兩年內的大幅下滑,說是坐雲霄飛車一點也不誇張。諷刺的是,那些愈痛的企業,代表過去已經投入愈多的資金、資源在社群平台,此時要「拿下這只魔戒」等於巨大的投資損失,談何容易。

事實上,這是社群媒體在平台設計上的現實,大概也是不能說的祕密,那就是先讓愈多人戴上魔戒,再從最戒不掉的人身上獲得利潤(廣告預算)。

聽起來很不公平嗎?

其實包括社群平台本身,也隨時準備面對新的競爭者挑戰,他們連站穩自己的產業位置都自顧不暇。

大者恆大、贏者全拿的趨勢已經來臨,不只是社群的經營如此,整體產業、企業的經營也朝此方向發展。我們無法閉上眼睛,只能戴上魔戒,迎接「勝敗加劇且加速」的全新市場環境。

(作者是LAICA萊卡公司營運協理)


行銷線上/當傳產職人遇見文創…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24 00:29 經濟日報 蔡宜佳

台北市區內許多產業聚落如艋舺服飾產業、迪化街、打鐵街、木材街等在時代變遷之下,出現沒落、老師傅傳承斷層等問題,不過,文創工作者與傳產職人的結合,為傳統產業帶來了再生。

根據文化部「2014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年報」統計,文創產業整體營業額達7,856億元,年成長2.8%,隨著創意、設計、文化與美感注入,讓原本日常民生需求轉成生活美學品味,人民生活品質提升,同時創造在地文化與經濟的價值,希望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打響「台灣製造、品質保證」金字招牌。

艋舺服飾產業位於萬華區大理街、西園路、和平西路、康定路附近,因艋舺近迪化街,為布匹、材料的集散地,進而聚集多樣化的服飾產業;迪化街則是台北市重要的南北貨、茶葉、中藥材及布匹的集散中心,上述產業群聚區域,存在著產業共通性與原物料支援性的連結,產業聚落化勢必能加強產業鏈結。

台北打鐵街因區位因素,成為二手汽車材料行重鎮,從錦西街到承德路、興城街,布滿五金、零件、軸承、馬達、彈簧等各類材料的專賣店,同時也聚集許多小型鐵加工廠,汽車五金行隨著產業轉型逐漸式微,打鐵街的打鐵技術逐漸由現代的加工技術取代,僅剩一家阿龍鐵行。

木材街在寧夏路,台語原名「柴寮仔」,是日據時期台北重要的木工產業和木料供應集散地區;盤點木材街區段的寧夏路及鄰近的涼州街、萬全街等街區的店家,目前共約20的木工裝修行、木雕行、車木行、五金行、油漆行、木材行等,產業生態與木工裝潢、裝修業務息息相關。

打鐵街、木材街不乏身懷絕技的職人,如歌手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MV中的古董鋼琴,鋼琴上美麗雕花,由立祥彫刻工藝社老闆王澤蒼巧手打造;鼎泰豐特製桿麵棍,完美拋物線的橢圓球體,小巧且便於施力的桿麵棍,則是由萬全車指行的葉老闆製作。

街區產業多以代工為主,客源為代工工廠、設計公司、學生族群等小量訂單,與過去家家戶戶人聲鼎沸,店內熱鬧的情景相差甚遠。產業的沒落還可從木工、打鐵技術傳承看出,老師傅逐漸凋零,當後繼無人的店家,只能轉行販售油漆、五金等相關產業,或門上貼上招租的告示。

不過,老職人的技術與文創相遇,讓木工、打鐵產業再度燃起希望,寧夏路、興城街近大稻埕,各種原料、材料取材便利,且店家相繼引進新設備,增加木材、打鐵產業服務項目,雖有中國大陸低價策略競爭,但仍獲得代工廠商、設計公司的青睞,並吸引許多文創業者、設計師、手作創作者下單、詢價,帶來再生的曙光。

希望文創對於傳統產業而言,不是曇花一現,產業的永續性,還須靠消費者的價值認同,以及更多人才的加入。

(作者是商業發展研究院商業人才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