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行銷/一站式服務 幫你搞定專業簡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8 00:35 經濟日報 趙于萱


「PowerPoint」是微軟旗下的知名簡報軟體,全球商務人士幾乎都使用過。但你聽過「POWER FOR POINT」嗎?這個名稱2014年10月才正式註冊,如今已在兩岸業界快速發酵。

image
來自武漢的楊陽(左)與台灣出身的林大班(右),創辦POWER FOR POINT,提供的簡報服務獲得高滿意度,願意長期合作的企業超過八成。 圖/POWER FOR POINT提供
分享
第一次就要做到最好

POWER FOR POINT 由來自兩岸的林大班和楊陽共同創立,為提供大中華區企業簡報諮詢、訂製和培訓服務的新創簡報顧問品牌。它在短短的時間,已服務可口可樂、百度、騰訊、天地人文創、富邦銀行、資策會、經理人商學院和中國最大移動開發者服務平台友盟等國內外知名機構,在一片紅海的簡報市場異軍突起。

此外,POWER FOR POINT的簡報服務還獲得高滿意度,願意進行長期合作的企業超過八成。騰訊高級品牌經理遊芬更直呼這個新創團隊是理解品牌,並能通過簡報呈現品牌的「靠譜」夥伴。

一連串的佳績背後,其實和兩位創辦人的背景息息相關。在台灣土生土長的林大班,曾擔任Studio A大中華區招聘及培訓總監,訓練並管理數百人的蘋果培訓講師團隊,更主導過公司總經理對蘋果執行長Tim Cook的簡報專案。

來自武漢的楊陽,則曾在中國人人公司從事產品設計與商務工作、擔任該公司首批認證講師,後在百度擔任產品推廣經理及百度學院簡報講師。他和林大班一樣,都在簡報圈身經百戰。

一次偶然際會,楊陽在經理人網站看到林大班的專欄文章,相約碰面後,兩人對創立簡報團隊來拓展市場的構想一拍即合,POWER FOR POINT因此誕生。他們並立下大志,「第一次就要做最好的」,設定10年內成為大中華區最佳的簡報服務品牌。

從新創領域切入市場

不過創業維艱,尤其是簡報界,兩岸的簡報講師超過千人,競爭激烈。為了打開知名度,林大班和楊陽發現,市場上缺乏結合簡報、設計和口語訓練一站式服務的簡報「團隊」,也缺乏專門服務創業家的課程,創業潮卻正在興起,因此他們決定從新創領域切入,在2015年5月舉辦台灣首個以創業募資為主題的簡報訓練營「PitchCamp」。

回憶籌備訓練營的過程,挑戰和挫折不斷。林大班表示,除了團隊每天有處理不完的工作,更難的是放下過去,一切歸零開始,這既考驗體力也磨練心境,卻也讓他們更了解創業家的難處,因而安排出適合的訓練課程。

歷經重重挑戰,PitchCamp終於圓滿落幕。活動不但邀請到知名天使投資人黃耀文,也請來前麥肯錫顧問陸格理等專家為創業家提供訓練,吸引超過百人參與;不久,更因此吸引許多企業上門合作,包括全球品牌價值第一的可口可樂。

談起團隊如何受到歡迎,林大班和楊陽認為,一方面是兩人從企業講師出身,熟悉各種客戶的需求,所教導的簡報技巧相當貼切。

以商業簡報為例,多數人不需要面對大眾演講,而是隨時能回應客戶和長官的表達能力,因此簡報課程著重溝通訓練。

多元課程客製化經營

另方面,團隊為合作案也做了徹底的工作。楊陽指出,外界對簡報的看法多停留在「簡報等於美工」,但其實好簡報可以為個人和企業形象加值。

因此POWER FOR POINT無論舉辦訓練或接洽客戶,都深入研究聽眾特質,面對企業培訓,更細究公司背景、logo特徵、領導人風格與內部簡報範本,必要時還進行訪談,追求客戶心中理想的服務。

如今,隨客戶的多元化,POWER FOR POINT已針對客戶和服務細分多種訓練,包括服務新創團隊的PitchCamp、大型企業內訓的BizCamp、職場白領的公開培訓解決方案PowerCamp等,另外也提供專業簡報諮詢與訂製設計服務。

策略上,為提升競爭力,POWER FOR POINT尋求與其他簡報講師合作,建立更多元的課程,持續以團體戰創造大餅,迥異於市場上多為單打獨鬥的講師。

曾和POWER FOR POINT合作過的友盟前副總裁焦嶽表示,專業的設計可以提升品牌形象,POWER FOR POINT不但展現簡報專業,根據不同需求提供建議,也從客戶角度思考方案,讓他大力推薦POWER FOR POINT。

管理錦囊/計畫培訓 人才不斷層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8 00:35 經濟日報 林隆儀


有人才能做事,有優秀人才,才能成就大事業,這是古今中外恆久不變的法則。「企」業若沒有人,馬上就會陷入「止」業的危機。

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Andrew Carnegie)曾說,其他資源都可以不要,只要把人才留下來,幾年後我仍然是鋼鐵大王。

很多公司面臨員工人數不少,可用之才卻相當匱乏的窘境,以致千里馬難尋,成為伯樂們最憂心的問題。

其實,企業要獲得優秀人才最根本的辦法就是落實培訓,有計畫的養成,所謂「養兵千日,用之一時」就是這個道理。

不過,企業雖然需才孔急,人才養成卻偏偏是屬於農業過程,必須經過一定的時日灌溉,才能看到成果,並非只要延長工時就可以奏效的工業過程。因此,企業平時就要落實人才培育的工作,按部就班,有計畫培訓,才有人才可用。

人才培訓的目的有二,一是傳授新知識與新技術,提升員工水準;二是型塑高度共識的企業文化,激起全體員工「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的心境,強化向心力。

於是在職訓練(OJT),職外進修(Off-JT),蔚為風氣,先進的大規模公司成立企業大學,有計畫培訓所需人才,例如中華電信公司及許多國營事業都設有專屬訓練機構。

總部設在安徽合肥的國軒高科動力能源公司,是一家生產車用動力電池的企業,經營者著眼未來競爭優勢的關鍵課題,將公司定位為綠色能源創造者,並矢志成為動力電池產業的領導者。

國軒的用人哲學講究「高層施德,中層施才,基層施能」,以身作則,上行下效。

該公司堅信「人有進步,企業才有發展」的道理,因應公司發展的需要積極培訓各領域人才,毅然成立專責培訓人才的企業大學,持續不斷的執行有計畫、有系統的人才培訓工作,孕育未來的管理人才。

培訓方式採取實做演練的Workshop模式,以及角色扮演法,除了吸收新知識與新技術之外,更融入公司實際問題,由學員們進行分組討論,激盪腦力,發表問題的解決對策,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現實工作上,縮短學習與應用的差距。

參與培訓的幹部,個個精神抖擻,衝勁十足,一邊聚精會神的聆聽講座,一邊猛做筆記,熱烈參與討論,學習興致高昂。

台灣的企業管理技術遠比大陸更精進,培訓人才的風氣也不亞於大陸企業,但是培訓方法的深度與學習效果,則遜色不少,值得我們重視與檢討。

國內企業的人才培訓以單向「聽課」者居多,雙向互動者少,實施「動腦」及「實做」者更少。學習成果的考評以「筆試」為主,有些甚至僅以「出席率」評定之,以致常有成效不彰的感慨。加上培訓工作不易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久而久之淪為「為培訓而培訓」,參與者盡是「聽課部隊」的熟悉面孔,距離「培育人才」的理想愈來愈遠。

人才培育「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技術再優異的公司若不思進步,終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規模再大的公司若沒有持續注入新能量,很快就會出現「熵效應」。人才培育就是為企業注入新能量的活動,需要用心規劃,務實執行,絕對不是臨時抱佛腳可以奏效。

(作者是臺北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兼任副教授)

業務最前線/聽真話 求改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8 00:35 經濟日報 吳育宏


晚餐時間,我和友人到餐廳時已經有點晚,為了避免延誤下個行程,我們的用餐有一些時間壓力。很快點完菜,我就開始抓著她說話,內容圍繞在近況和各自熟悉的領域。

談到行銷成功的關鍵是「同理心」,她接著問我:「那你覺得自己是個有同理心的人嗎?」話題突然轉到自己有點不習慣,我抓抓頭回答:「喔,我想應該算是有吧。」不過,顯然她有不同的看法,否則她不會只是微笑不說話。

當然這更激起我的好奇心,想知道「真話」是什麼。

「不說真話的朋友不夠意思喔!」我接著說。

拗不過我,她很坦白的跟我說:「剛才我伸手繞過火燙的鍋子,拿了三次面紙,你只顧著說話都沒注意到,也沒有打算幫我服務耶。」

這麼一說,我才發現面紙離她好遠,而我確實沒留意到她拿面紙的不便。「Oh! My God! 金歹勢啦!」在我尷尬的道歉之後,她算是放我一馬,沒有繼續「虧」我。

雖然這只是輕鬆的朋友對話,但是對我的提醒卻是再清楚不過,特別是這個不夠體貼、沒有同理心的舉動,發生在我這個常把同理心掛在嘴邊的人。這頓晚餐讓我學習三件事。

首先,人與人之間的感受,多是來自小地方的言行舉止,大自企業形象,小至業務員給顧客的感覺都是如此。我們對外界許多事物的好惡,常常是從小處累積擴大而形成,同樣的道理,我們自己留給外界的形象跟評價也是。

當我們批評這個顧客好難纏,或是這個主管好差勁的時候,往往起因於某些缺乏同理心的行為被擴大解釋,所以千萬不要忽視細節的威力。

其次,聽到「真話」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如果沒有願意跟我說真話的朋友,我永遠不會知道自己餐桌上的失禮。一間企業如果沒有敢說真話的主管跟員工,如果沒有聽到顧客真話的機制(滿意度調查、秘密客訪查等),就會逐漸失去競爭力。

從商業案例上,我們已經看到太多走向衰退的企業,是因為他們聽不到真話。

最後,沒有人是完美的,而且要有胸襟去接受這個事實。一個人能不能接受不同聲音,有沒有能力進行修正,經過時間與群體的考驗,從來都騙不了人,也包裝不了。

(作者是管理顧問)

上班卒仔照子放亮/先做再說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8 00:35 經濟日報 周怡秀

原本的客服人員臨時請長假,於是主管命一位總務同仁協助。總務同仁一時傻住了,他想自己從來沒做過客服,不是自己的專長,第一時間就跟主管反應無法勝任。但主管跟他分析工作內容後,發現這兩種工作間有其共通性,只是沒做過所以不適應流程以及心理因素作祟罷了。

【心得分享】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長,但是否就表示你無法勝任其他非專業不擅長的事呢?答案是否定的。你現在的專長和擅長,在一開始也都是生疏的。

有些人抗拒從沒做過的事情,認為自己不合適、非專長,其實只是害怕而己。一旦心理做好準備要去接受認為「不合適」的事情時,才發現原來只是不適應而已。

在不適應中找出問題的癥結點,克服並轉化後會發現,自己不僅適應、合適,還可能發展出另一個專長。

(作者服務於外商公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