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 Pay明登陸 台灣再等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7 14:57 聯合晚報 記者葉憶如/台北報導
蘋果Apple Pay(感應式行動支付業務)前進亞洲,首選中國。 報系資料照
分享蘋果Apple Pay(感應式行動支付業務)前進亞洲,首選中國,明天(18日)凌晨5點正式在中國上線,為全球第五個開通Apple Pay支付業務的國家,並直接挑戰大陸兩大流動支付平台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與騰訊旗下微信支付。
台灣金融業從去年積極洽談,但仍落後中國一步,不過業者透露,台灣相關技術都已成熟,手機虛擬卡支付HCE(Host Card Emulation)最快今年第一季以前就會上路,Apple Pay只等蘋果跟金管會點頭,蘋果有自己一套系統,即使台灣有技術,但還需要蘋果同意才能使用。
去年12月蘋果宣布與中國銀聯合作,在中國版Apple Pay上線後,中國銀聯持卡人可透過銀聯雲閃付技術,使用iPhone、Apple Watch以及iPad的等設備操作線上支付;目前全球支持Apple Pay業務的國家只有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跟中國五國,中國首批支持Apple Pay銀行也僅15家,包括中行、工行、建行、農行等四大行,同時還有招行、民生、廣發等銀行,第二批預計將增加至19家。
台新銀行支付金融處副總包國儀說,去年台灣多家金融業跟蘋果洽談,蘋果有自身的評估考量,包括商業與市場條件、收受單環境布局完整度、金融監管環境法令限制是否適合等,台灣金融業與台灣行動支付公司早就做好準備,在技術上都不成問題,未來只等蘋果與金管會同意。
包國儀也說,台灣行動支付的樣貌很多元,只是消費者不清楚,也缺乏主流產品帶動,但今年起將走入HCE虛擬卡技術,取代過去手機還要換SIM卡的TSM(Trusted Service Manager信託服務管理)機制,民眾只要下載安裝相關app,就可用手機感應付款,台灣行動支付公司可能最慢第二季前會正式推出。
中信銀行信用金融執行長劉奕成日前說,今年是「電子支付大突破」的一年,預計電子支付金流將較過去成長三倍。
國內已有32家金融機構加入台灣行動支付公司的行動支付服務,不同於電信業者發起成立的群信行動,是純金融背景,由聯合信用卡中心、台灣票據交換所、財金資訊公司發起成立,去年12月就有首波18家業者推出行動金融卡、信用卡服務,未來行動近端感應還打算推出HCE取代TSM,而國內多家銀行也自行推出手機掃碼支付、行動錢包等服務。
觀察站/行動支付 台灣為何龜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2-17 14:57 聯合晚報 記者馬瑞璿/特稿
台灣行動支付發展「龜速」,不僅跟不上美國,現在連中國大陸都已大幅超越台灣,台灣行動支付發展如此「龜速」,歸根究柢,「使用習慣尚未培養」、「一般商店態度消極」是兩大主因。
第三方支付法令去年過關,這為台灣行動支付市場開了大門,Pi行動錢包、LINE Pay陸續推出市場,透過這些軟體,消費者可繳納停車費,到大醫院看病不用到櫃檯批價,可用手機支付所有醫療費用。
只是,這麼方便的金融支付方式,但為什麼在台灣推廣速度如此之慢呢?
第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台灣金融付款太方便,消費者使用現金、悠遊卡即可付帳,信用卡、行動支付對於消費者來說,變成可有可無的付款方式;行動支付能提供快速、便利的結帳,忙碌的上班族自然樂用行動支付,但一般在外買菜的婆婆媽媽而言,現金反而才便利。
美國人習慣使用信用卡付帳,塑膠貨幣、電子交易對於美國人來說是家常便飯,因此行動支付在美國相對容易推廣;中國與美國的情況則是完全不同,中國金融支付便利性極低,尤其坐計程車時,金額會計算到小數點後兩位,消費者光是掏「幾毛錢」就得掏很久,計程車司機若要找錢也很麻煩,所以,當支付寶一上線後,即廣受消費者喜愛。
美國、中國可說是金融支付極端的兩個例子,對於台灣來說,金融支付方便、信用卡又尚未普及全民生活,這讓台灣消費者不必要、也沒有立即使用行動支付的誘因,台灣消費者使用習慣尚未培養,也讓商家對建置行動支付系統態度消極。
台灣雖已有許多網路公司推出行動支付軟體,但一般商店也得要配備支援NFC技術的行動支付POS系統,才能讓消費者做行動支付,大多數的商店暫時不想花錢更換新型態POS系統,「market player」(市場參與者)不多,台灣行動支付要想盛行,恐怕還要很長一段時間。
公告版位
- Feb 18 Thu 2016 02:22
Apple Pay 殺進大陸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