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承泰/22K的本尊與分身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5 02:35 聯合報 薛承泰(台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民國九十七年九月爆發全球金融危機,當時行政院立即宣布銀行存款全保障,推動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穩住台灣的金融;同時,勞資雙方各退一步採取「無薪假」,以減少關廠與失業的壓力來共度難關!
基於大學畢業生勞動參與率海嘯前已下滑數年,一旦陷入不景氣更是前途茫茫!政府不能袖手旁觀,於是啟動「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並提供實習津貼,鼓勵就業力較差畢業生,進入學校建教合作的企業實習一年,名額三萬餘人,約為當時畢業生失業人數。
實習該領多少錢?當時的學者專家多建議採「半薪」(約為一萬四)或「基本工資」(一七二八○元),最後政府決定二萬二千元並外加勞健保,比建議額度高出許多。
方案由教育部負責推動,一開始即發現不少綜合大學「畢業生輔導」機制早已失靈,因此額外提供給學校「實習人力」來執行業務,同時勞委會也加入協助就業媒合。
實施一年下來,參與方案者當中有34%仍留在實習企業繼續工作,15%則在實習過程中找到其他工作,其餘以繼續升學為多。這個方案提供了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在不景氣下有職訓的機會、協助學校畢業輔導追蹤機制的重建、強化了大學與企業的建教與產學合作,以及開創社會新鮮人短期就業轉銜機制。
當然,有了這三萬多畢業生的「實習」,海嘯期間大學畢業生的失業率並沒有攀升,也止住了勞動參與率下降趨勢。當時勞委會主委王如玄接受立法委員質詢時,回答:「要是沒有這個方案,這些人可能一毛都沒有?」其實就是「提供原本找不到工作者多了一個22K薪資實習的機會」的另說,偏偏「王氏」率直,卻無「柯氏」效果!如今王成為副總統候選人,22K原是政績反被解讀為包袱!
其實此方案九十八年上半年甫推出時,就有人批評,企業會利用此「免費」勞動力來取代原有勞工,並在「五一大遊行」作為訴求之一。然而,因當時無薪假人數已明顯下降,加上參與方案企業,所分配到名額以一至五名為最多,很難產生排擠作用,遑論中高齡勞工的技術與經驗也難以被社會新鮮人替代。因此,有人改批評,此方案拉低了大專畢業生的薪資水平,從此22K原為政府補貼實習的「本尊」,被扭曲成政府規範大學生起薪的「分身」!
值得一提的是,畢業潮過後兩個月,企業資格審核與工作媒合才陸續完成,換言之,畢業生實習上路約在九月間,而拉低大學薪資水平「分身」說,卻早在五月就甚囂塵上。此「被建構之事實」在大環境不佳下不斷發酵,不少雇主果然以22K為薪資參考點,因為「政府不就是給這個價格嗎?我給25K已經不錯了!」
此方案為新創,執行過程不無瑕疵,然經過近七年了,民眾總應理性檢視,一、當年政府出手幫畢業生是否為錯誤政策?二、如果不是提供實習機會,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來幫助社會新鮮人?三、政府補貼22K實習津貼,額度真的過低嗎?
從政府角度,焦點應在放在檢討此方案是否發揮「實習」或「職訓」效果?是否有助於減少畢業生勞動力閒置的功能?更重要地,如何突破低薪困境,重建社會信心,才能遏止「分身們」所形成的大海嘯。
公告版位
- Dec 25 Fri 2015 17:34
薛承泰/22K的本尊與分身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