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走吊橋跨溪谷 太魯閣小錐麓步道亮相
2015-11-03 09:19:24 聯合報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image
小錐麓步道多數路段為仿木棧道,一路上森林茂密。 圖/太管處提供
分享
太魯閣國家公園新闢的小錐麓步道昨天對外開放,一早就吸引許多遊客探訪。小錐麓步道串聯太魯閣台地和砂卡礑步道,不僅沿途景色優美、還能一睹陡峻斷崖及體驗走在橫過溪谷的吊橋的快感。

小錐麓步道修建在立霧溪北岸山坡的闊葉森林中,一走進步道,左側是一片大理岩斷崖,地形陡峻有如縮小版的錐麓斷崖,因此以「小錐麓步道」命名,步道多為仿木棧道,一路上森林茂密,緊鄰立霧溪。
步道上還有橫過小溪谷的吊橋,通過吊橋後地勢漸緩,遊客可以站在觀景平台欣賞遼闊的風景,立霧溪下游河道曲流、太魯閣口的東西橫貫公路牌坊和橫跨在立霧溪上的錦文橋都清楚可見;離開觀景平台後則是寬闊的自然步道,經過幾個轉折即可到達砂卡礑步道口。

小錐麓步道屬於景觀型步道,沿線設有解說牌、指示牌、護欄、觀景平台等設施,一路還有台灣櫸、九芎、光臘樹和山肉桂等植物,步道全長約650公尺,步行20分鐘可以走完全程。

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近年來太魯閣遊客量成長快速,小錐麓步道可將太魯閣遊客中心和砂卡礑步道連成一線,小錐麓步道開放,不僅增加一處遊客體驗自然的步道,同時也可以分流遊客,減輕砂卡礑停車場停車不足的壓力。

20歲加入義消 他一做35年
2015-11-03 09:15:50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55歲彰化市民林文楠擔任義消35年,是目前縣內最資深的義消,他學生時期就加入水上救援訓練,工作之餘不曾放棄救災救人的機會,他說:「盡己之力幫助人,很有成就感。」

彰化縣目前有1441位義消,在火災、救溺等任務中,都能看到他們的身影。彰化義消東區分隊長林文楠國中時參加游泳隊,透過義消招募,16歲就加入訓練,經過5年的實戰歷練,並取得退伍令,才正式加入義勇救生隊,負責水上救援,後來也成為火場的戰將。

南投日月潭在79年發生嚴重船難,一艘遊艇違規超載導致船隻翻覆,57人因此罹難,林文楠當時也參與救災,離家一星期跟著搜救隊伍夜以繼日救援,雖然筋疲力盡,但救人的熱忱相當堅毅。

「只要有心,服務可以長長久久。」林文楠從學生時期到出社會從事美髮教學,甚至現在的業務工作,生活繁忙卻不減他對救災的熱忱。林文楠說,消防裝備毀損率高,幸好公部門及民間集團熱心提供資源,但現在消防人力缺乏,需要更多熱血加入。

彰化市兩個消防分隊是全縣勤務最多的區域,彰化市公所每年提供約40萬經費做必要運用,肯定義消的付出。彰化市長邱建富昨天代表捐出16萬4千元,其中7萬元捐贈給義消婦宣分隊作為宣導服裝費,另9萬4千元讓彰化東區義消分隊添購消防器材裝備。

3D彩繪老牆 彰化竹巷社區水噹噹
2015-11-03 09:09:06 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報導
image
彰化市竹巷社區130米長的巷弄最近完成立體彩繪牆,居民提供自家牆面創作,學生參觀搶拍。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彰化市竹巷社區巷弄最近出現會盯著人看的小狗和牛隻,以及無論哪個角度看,都彷彿要駛向你的火車和大船。原來是早期的老舊牆面變成了3D彩繪圖畫,快官國小的學生昨天參觀,相當興奮搶著拍照。

「火車怎麼一直朝著我開來啊?」彰化市快官國小30多名五年級生昨天沿著彰南路一段89巷弄參觀,發現原本斑駁的牆面和住家鐵門,煥然一新。早期的三合院、居民務農養家禽,以及竹巷社區活動中心門面和地方百年歷史的小廟全成了3D圖畫。

學生假裝坐在石椅上,彷彿與熊貓閒話家常,也能撿拾地上竹子佯裝餵食,3D畫像相當生動,大人們也覺得栩栩如生,玩得不亦樂乎。

竹巷社區總幹事許峻豪表示,為了讓彩繪意象連貫並豐富,居民簽署同意書,讓住家牆面和鐵門都納入彩繪範圍,有人甚至爭取將具有社區意象的百年老廟和活動中心圖像畫在自家門口。除了常將鐵門拉開以及計畫重建的屋子,28戶住家門前大都呈現特色景象,居民都引以為傲。

竹巷社區理事長陳朝雄說,居民早期大多務農,現在人口流失僅剩下1千多人,社區近年逐漸凝聚居民力量,希望讓地方更有特色,9月找來彩繪師為社區打造傳統意象,上個星期完成130米長的設計,明年將繼續彩繪,讓巷弄更美。

image
彰化市竹巷社區130米長的巷弄最近完成立體彩繪牆,居民提供自家牆面創作,學生參觀搶拍。 記者林敬家/攝影
分享

為傳承 嘉義溪口2竹編老師傅造竹筒厝
2015-11-03 04:09:33 聯合報 記者呂慧瑜/溪口報導
image
溪口鄉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與居民,不僅建造失傳的原味竹筒厝,並結合在地早期竹編產品發想出大型雞籠竹編裝置藝術,極具特色。 記者呂慧瑜/攝影
分享「以前為生活溫飽而蓋,現在為社區發展來蓋 ! 」溪口鄉天赦庄2名8旬竹編老師傅,帶領10多名社區居民,同心合力手工打造出失傳20年的古時竹筒厝,將在地生產的竹編雞籠,做創意發想製成大型竹編裝置藝術品,盼竹編傳統技藝傳承下去。
image
溪口鄉天赦庄8旬竹編老師傅蔡火山(左)及鄭錦宗,帶領社區居民純手工打造已消失20年的竹筒厝。 記者呂慧瑜/攝影
分享
崙尾天赦竹編發展協會,近年致力找回在地竹編特色,今年請來社造老師呂炎坤,與村內竹編老師傅共同發想,創作出具在地特色的大型雞籠,內部還可讓民眾進入,躺在大型竹搖籃內體驗,重拾娃娃時期的記憶。

理事長陳梧桐表示,早期農村物資缺乏,多數農村都蓋竹筒厝居住,透過這次經費補助,不僅讓老師傅可邊做邊回味過往,也讓後代了解竹屋架構,本月15日將舉辦竹編裝置藝術落成典禮。

「以前村庄小孩會走時,就開始摸竹子」竹編老師傅鄭錦宗說,以前是為生活,現在做竹子是為了傳承;庄內最高齡的82歲竹編老師傅蔡火山表示,從20歲開始學做竹製品,蓋約50棟竹筒厝,已經20年沒有再蓋竹筒屋了。

2名8旬竹編老師傅,爬上爬下蓋起竹筒厝,依然身手矯健俐落,眼神中流露出對竹編不滅的熱情,與擔憂失傳的哀傷,看到年邁身軀如此奮力,為了就是讓更多民眾來到小社區,了解在地文化,進而保留竹編村的記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