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韓峰會 暴力的預感
2015-11-03 02:09:32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安倍晉三於二○一二年十二月第二次就任日本首相,朴槿惠二○一三年二月就任韓國總統。不過,昨天才是兩人的第一次雙邊高峰會談,而且一次就談個夠,比兩國外交幕僚敲定的時間足足延長了半個小時。會中,安倍首相強調「向前看」;朴總統則希望此次會談成為「療癒苦痛歷史的契機」。

這類對話,台灣人最熟悉不過。廿幾年來,每年的二月廿八日都得復習一次。所以,當日本的韓國/朝鮮研究者們奔波於各大媒體,強調日韓關係的解凍之時,對於台灣的日本研究者而言,更關心的不外乎是「歷史的加害者」日本,今後對於殖民地歷史問題的對應態度與具體作為。

不過,在眼前的東亞,蘇聯的解體和中國的崛起,所牽動的歷史動能實在太過強大。面對此一世界史的「大轉換」(Great Transformation),日本和北朝鮮別無選擇;韓國則一貫積極地實踐其拿手的「小國外交」;台灣呢?很難判斷。不過,由於對於「國益」認識的相左,國民黨台灣和民進黨台灣的選擇基礎,極為異質。只是,由於民進黨台灣的出現已經無限接近歷史的必然,所以,近來不管是所謂的美、中、台「大三角」或國、共、民「小三角」盡皆無從維持平衡,處處出現破綻。

從世界史立場看,美、中的歷史衝撞只會在海洋,不會在大陸。但中國依附在海洋通商系統的歷史回歸,使得中國強烈認識到「海洋」及「海軍」在全球規模的通商貿易系統中的重要性。所以非得「出海」,非得強調「海權興國」,非得建立海上基地不可。只是一出海,必然碰上既存的盎格魯撒克遜海上通商霸權的「海賊資本主義」(《陸與海》卡爾.舒密特)。日前美、中在南海的對峙,毫無疑問,就是此一海洋國家與大陸國家的世界史抗拮。對盎格魯撒克遜海洋民族而言,太平洋太小,怎麼樣都容不下美(海)、中(陸)的共存。上月才成型的TPP當然就是美國對中國出海的圍堵,同時也是美國(或美、加、澳、紐,外加日本等海洋國家)將太平洋內海化的實踐。

所以說,日本沒有選擇,非得「忍痛」加入TPP不可。另一方面,半島國家韓國還在觀望。例如,一日在首爾舉行的中、日、韓三國高峰會,韓國碰到中國講RCEP(大陸系統),碰到日本就講TPP(海洋系統),即是顯例。這就是半島(韓)和島(日)對大陸(中)最異質的歷史認識。也就是說,半島隨時意識到大陸的力量,島國則經常無意識地忘記大陸的存在。

今天的東亞和一百二十幾年前一樣,充滿了暴力的預感。唯一不同的是美國勢力的存在與否,以及「列強」爭奪的不再是半島與大陸,而是島嶼與海洋的利權。一百二十一年前的甲午戰爭,當時的東亞既存勢力,全部捲入,爭奪的標的物是朝鮮半島與中國大陸的東北。不過,實際上成為戰勝國日本戰利品的卻是海島台灣。當年的台灣,非國(state)非民(nation),束手無策。今天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