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藝圈只有香蕉 未來在哪裡?
2015-10-03 02:23:09 聯合報 朱立安/大學教師(嘉義市)
剛做了場關於讀研究所「深造」的演講,在當前「投資報酬率」成為關鍵話題的環境,這類題目不容易;一方面,不景氣慘狀只宜點到為止,但總不能戴玫瑰色眼鏡,鋪陳實際上不存在的美妙未來。

我舉了兩個例子:其一,有個帥氣小鮮肉,成績向來不優,父親看他不愛念書而將他送到國外軍校,現在又輟學回台灣校園輾轉,但他拍了賣座電影,成為當紅炸子雞。但日昨金馬獎公布入圍名單,雖毫無意外成了「遺珠」,但他真在意當「金馬獎遺珠」嗎?

第二個例子是上星期大新聞,某台灣音樂美少女放棄美國知名學校全額獎學金,要改行當藝人。一些媒體有後續報導,訪問欲言又止的音樂界人士,談為生活拚搏的辛苦,令人唏噓。

從本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來看,已獲國際大獎的《聶隱娘》及《醉生夢死》當然風光,但兩部電影票房收益,加起來還不如夯片《我的少女時代》。

自從國內把文化創意當「產業」去發展,藝文生態的發展,就脫離不了財報數字。

日前金鐘獎頒獎,被批評得一塌糊塗,甚至來賓在台上嗆評審;然而看看中華民國剪輯協會的統計,台灣戲劇節目製作費,一集甚至低到四十萬台幣,日本是將近兩千萬;我們綜藝節目一集平均九十多萬製作費,然而中國卻是三千三百多萬。

拿李子比桃子的同時,很難不想到另一句名言:「付香蕉的價錢,就只能請猴子」!有藝文才華的年輕人,若不願當猴子,當然把評審專業口味踩在腳底,但這種徹底不尊重專業的背後,更代表了美學教育和文化政策的挫敗。我們文化部在哪?我們教育部在哪?

沒錢就吸引不了人才,沒人才則出不了好作品,而好的藝文作品,即使得獎了,卻缺乏民眾欣賞,甚至還變成大眾與評審之間的針鋒相對!

想挽救這種慘狀,並非多弄幾個金馬獎或是金鐘獎就可以,必得從經費治標與教育治本兩方面尋找誘因,去鼓勵長江後浪一直推出好節目。

否則,真的怪不了年輕一輩想盡辦法暴紅,但台灣文化層次卻不見起色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