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紅色供應鏈威脅下 台商何去何從?
2015-10-03 02:23: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成長率連續衰退,原因之一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與大陸「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有密切關係。30年來台商大量赴大陸投資,帶動大陸產業全面發展,兩岸的主要產業型態十分相似,尤其是電子資訊產業。大陸本土企業在提供原材料與零組件的能力建立之後,開始取代外資企業提供的原材料與零組件,形成所謂的紅色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所生產的正是台商的產品,因此對台商的影響最為明顯。
1980年代末期台商開始赴大陸投資時,主要是把大陸子公司當做生產基地,先從台灣母公司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大陸組裝和加工之後,再出口到第三地,兩岸因此形成垂直分工的情況。台灣對大陸投資愈多,生產愈多,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就愈多,而且主要是以零組件和半成品為主,在早期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超過九成是零組件與半成品;其後,由於大陸本土企業逐漸成長,部分取代了台商企業的生產,也取代了一部分台灣的進口,使得近年來台灣對大陸出口中零組件與半成品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既使如此,現在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零組件和半成品的比重仍然維持在七成左右,這種「產業內貿易」的特色主要就是台商投資所帶動的結果。
最近幾年來,由於大陸市場本身具有大規模的特性,使得大陸本土企業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其中不但有許多產業的發展與台商相似,而且由於規模經濟的特性,大陸產業也逐漸發展出許多台灣並不具有生產優勢的產業。
重要的是,由於大陸本身想要加速其產業發展,在政府大力鼓勵或直接投資下,造成許多產業都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例如DRAM、LED及太陽能電池等產業。當大陸過度投資在這些產業時,由於其規模夠大,立即造成這些產品價格下跌,結果不但大陸廠商蒙受損失,也間接造成台灣生產相同產品廠商的損失。
傳統產業也出現類似的狀況,包括汽車、石化與紡織等,當大陸大量投資在這些產業時,他們生產這些產業的零組件與半成品的能力逐漸增加,對於進口的需求就會漸漸減少,也就是說,當紅色供應鏈逐漸擴大時,大陸也正在進行所謂的「進口替代」,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就受到直接的衝擊。
由於大陸生產成本低於台灣,台灣產品的競爭優勢快速流失,因此兩岸台商都必須嚴肅面對此一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台商必須加速研發,提高技術層級,唯有一直保持與大陸廠商的技術差距,才有可能減輕競爭壓力。
第二,台商必須進行產業轉型,這對於位在大陸的台商更是需要,比方說,要儘速從勞力密集型升級為技術密集或是資本密集。
但是,依據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通常產業升級的方式是淘汰現有技術層次較低的廠商,引進技術較高的廠商,也就是說,現存廠商想要直接升級並不容易;比較可行的方式可能是讓現有廠商轉型到其他產業,比方說,轉型為服務業,強調物流、通路與品牌;或是直接改到其他產業,例如房地產開發等等。
第三種解決的方式,就是利用兩岸協議擴大兩岸產業合作,深化兩岸分工與合作,包括避免重複投資等,但是此種作法必須允許雙方企業相互投資,以分享市場及利潤。在兩岸交互投資仍然十分敏感的現在,尤其是不易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情況下,此種深化分工與合作的政策可能不容易實現。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兩岸的貨品貿易協議應該加速談判並簽署,因為如果台灣的產品得以免稅銷售到大陸,可以讓台灣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協助台灣廠商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2015-10-03 02:23:0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今年以來,台灣出口成長率連續衰退,原因之一是全球經濟不景氣,另一方面,與大陸「紅色供應鏈」快速崛起有密切關係。30年來台商大量赴大陸投資,帶動大陸產業全面發展,兩岸的主要產業型態十分相似,尤其是電子資訊產業。大陸本土企業在提供原材料與零組件的能力建立之後,開始取代外資企業提供的原材料與零組件,形成所謂的紅色供應鏈,而這些供應鏈所生產的正是台商的產品,因此對台商的影響最為明顯。
1980年代末期台商開始赴大陸投資時,主要是把大陸子公司當做生產基地,先從台灣母公司進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在大陸組裝和加工之後,再出口到第三地,兩岸因此形成垂直分工的情況。台灣對大陸投資愈多,生產愈多,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也就愈多,而且主要是以零組件和半成品為主,在早期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超過九成是零組件與半成品;其後,由於大陸本土企業逐漸成長,部分取代了台商企業的生產,也取代了一部分台灣的進口,使得近年來台灣對大陸出口中零組件與半成品的比重逐漸下降,但既使如此,現在台灣對大陸出口產品中,零組件和半成品的比重仍然維持在七成左右,這種「產業內貿易」的特色主要就是台商投資所帶動的結果。
最近幾年來,由於大陸市場本身具有大規模的特性,使得大陸本土企業的生產技術與生產規模逐漸擴大,其中不但有許多產業的發展與台商相似,而且由於規模經濟的特性,大陸產業也逐漸發展出許多台灣並不具有生產優勢的產業。
重要的是,由於大陸本身想要加速其產業發展,在政府大力鼓勵或直接投資下,造成許多產業都出現過度投資的現象,例如DRAM、LED及太陽能電池等產業。當大陸過度投資在這些產業時,由於其規模夠大,立即造成這些產品價格下跌,結果不但大陸廠商蒙受損失,也間接造成台灣生產相同產品廠商的損失。
傳統產業也出現類似的狀況,包括汽車、石化與紡織等,當大陸大量投資在這些產業時,他們生產這些產業的零組件與半成品的能力逐漸增加,對於進口的需求就會漸漸減少,也就是說,當紅色供應鏈逐漸擴大時,大陸也正在進行所謂的「進口替代」,而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就受到直接的衝擊。
由於大陸生產成本低於台灣,台灣產品的競爭優勢快速流失,因此兩岸台商都必須嚴肅面對此一問題,我們建議:第一,台商必須加速研發,提高技術層級,唯有一直保持與大陸廠商的技術差距,才有可能減輕競爭壓力。
第二,台商必須進行產業轉型,這對於位在大陸的台商更是需要,比方說,要儘速從勞力密集型升級為技術密集或是資本密集。
但是,依據經濟發展的經驗來看,通常產業升級的方式是淘汰現有技術層次較低的廠商,引進技術較高的廠商,也就是說,現存廠商想要直接升級並不容易;比較可行的方式可能是讓現有廠商轉型到其他產業,比方說,轉型為服務業,強調物流、通路與品牌;或是直接改到其他產業,例如房地產開發等等。
第三種解決的方式,就是利用兩岸協議擴大兩岸產業合作,深化兩岸分工與合作,包括避免重複投資等,但是此種作法必須允許雙方企業相互投資,以分享市場及利潤。在兩岸交互投資仍然十分敏感的現在,尤其是不易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的情況下,此種深化分工與合作的政策可能不容易實現。
最後一個建議就是,兩岸的貨品貿易協議應該加速談判並簽署,因為如果台灣的產品得以免稅銷售到大陸,可以讓台灣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協助台灣廠商爭取到更多的機會。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