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疑似「藥」害 抗癲癇藥最多
2015-09-10 03:15:54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黃安琪/台北報導
衛福部食藥署公布十大疑似藥害藥物,以抗癲癇藥占最大宗;藥害引發的問題,以皮膚過敏最多,比率達六成五。藥害救濟制度實施十五年,協助近一千四百位的患者,累計給付超過四億元。
「差一點,女兒就因藥物喪命。」蔡爸爸回憶,六年前才剛升小二的女兒服用抗癲癇藥物十天,被發現趴臥在教室,而且發燒,老師立刻將她送醫。醫師發現蔡小妹不是癲癇發作,而是用藥出現史蒂芬強生症候群(Stevens-Johnson syndrome),立即急救撿回一命。
史蒂芬強生症候群是藥物引起導致皮膚廣泛性脫落、壞死及黏膜糜爛等不良反應,嚴重時波及肺、肝、腎、腸胃及血液系統,有生命危險。蔡爸爸說,女兒差點一命嗚呼,他因此加入史蒂芬強生症候群病友會,病友發病也多與用藥有關。
藥害救濟法於民國八十九年實施,我國是繼德國、日本、瑞典等,少數建立藥害救濟制度的國家之一。根據藥害救濟資料,疑似藥害的藥品以抗癲癇藥物最多,其次為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及抗生素。食藥署藥品組副組長戴雪詠表示,藥害最常引發皮膚問題,其次為免疫系統疾病、肝膽疾病等。
長庚醫院北區藥物管理中心主任鍾文宏表示,藥物過敏初期不容易被發現,常被誤以為是感冒,拖三天,皮膚會開始紅腫,出現水泡,超過五天就會錯過治療黃金期。
鍾文宏表示,許多民眾誤以為藥物過敏只會在第一次時發生,這是錯誤觀念,第二次藥物過敏可能更嚴重,甚至致命。他建議,若患者肝、腎代謝差或有藥物過敏病史,應主動告知醫師,若確定為藥物過敏,需即刻停藥;服藥後手掌、身體出現小紅疹、嘴唇腫、發燒等,最好帶著服用的藥物就醫。
公告版位
- Sep 10 Thu 2015 03:21
十大疑似「藥」害 抗癲癇藥最多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