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白爭議 政府別耍叛逆
2017-09-10 02:53聯合報 戴雍哲/準大學生(高雄市)
高中國文課綱從文言文比率、推薦選文等都爭議不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中國文課綱從文言文比率、推薦選文等都爭議不斷。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甫從高中畢業,我想談談個人關於國語文教育的一些想法。
國語文除了基本的了解字詞義、文章意涵之外,每篇文章都有其中心思想,無論是文化旅遊,抑或是生活情趣,更有生命領悟蘊含於其中。這些生命領悟及教誨,不只彌補我國稍嫌不足的品德教育,更提供了莘莘學子借鑑及榜樣。
每一段生命都有可歌可泣的篇章,而每個人將這些體悟以不同形式展現;文學家即以擅長的書寫記錄,經過時間的淘選,流傳後世的文章,想必都承載著智慧結晶。若能在一生中學習能力高峰期閱讀欣賞佳文,必能裨益良多。
許多批評者以為,學生接受國語文教育是無趣的,筆者同學有此想法的也不在少數。不過筆者認為,關鍵在於學生本身。舉理組學生來說,國語文並非其興趣所在,加上認為對未來職涯的重要性不大,普遍帶有學習「成見」,成效想當然爾也大打折扣。
以上也恰好點出了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文言文不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語法,學生對其理解能力或遜於白話文,所以反感度較高;但事實上有個更嚴重的問題,或許我們都沒有發覺:看懂白話文,是否等於了解其意涵?我在求學時看到的是,許多同學會因為文章是白話文,而略過不讀。
再聚焦於選文。重要典籍「昭明文選」有著大家耳熟能詳的選文標準:「事出於沉思,義歸乎翰藻」,我相信這是亙古不變的準則。不同時代雖有不同的環境,今人與前人卻常有相似境遇。先賢聖哲經過琢磨思慮,悟出應對方式,以文表其義而傳於後世,供後世累積經驗而不重蹈覆轍;國語文除了認識國學知識,學習運用文字,又能領會人生智慧,一舉數得。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緊密相連的。文化透過教育,造就了文明社會,環環相扣,唇亡齒寒。若一民族欲放棄本身的文化傳統,棄其根本而有邯鄲學步之舉,實在不智。
五十年後,後代不知會如何看待此文。也許,他們已不了解何為邯鄲學步、唇亡齒寒。也許,他們不知「昭明文選」的存在。也許,根本不知文言文為何物。
當然,我們不希望以上情形發生。不過,以目前國語文政策主管機關有著如青春期般的叛逆下,狀況不容樂觀。期冀政府能棄瓦釜雷鳴,納黃鐘之聲;忠言逆耳,畢竟是忠言。
公告版位
- Sep 10 Sun 2017 03:08
文白爭議 政府別耍叛逆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