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別用政治路障干擾觀光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9-10 05:1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陸客大減造成觀光業叫苦連天,導遊人員也首當其衝,政府雖提出三百億救觀光的政策,是否能即時挽救觀光業及從業人員的飯碗仍有待考驗。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余承翰/攝影
陸客來台人數從5月起開始減少,屬於旺季的8月更大減55%,出現「斷崖式下墜」,觀光產業淪為「慘」業,保守推估等於年產值減少將近2,000億元,眾多從業人員失業,數十萬家庭受到衝擊。「百萬觀光產業自救會」忍無可忍,發起觀光業史上首次的街頭運動,訴求「要生存、有工作、能溫飽」,盼政府能「急救」觀光產業。
主管觀光的政務委員張景森有感而發說,「陸客是我們最需要的朋友,國人不要再歧視陸客」,行政院發言人馬上打臉說,「不代表行政院立場」,還說「前七個月外國旅客成長」,言下之意新政府並不在乎陸客,我國觀光產業仍然一片大好。總統府更表示,「觀光是民間正常且有意義的交往,不應受政治干擾;觀光問題應從觀光解決」,影射陸客減少是對岸政治操弄所致。甚至有人講風涼話:在「中資一條龍」之下,陸客的錢大多還是中國人賺去,因此陸客減少對台灣經濟影響不大;還怪馬政府太過依賴易受政治因素影響的「陸客」,卻沒有提醒業者一窩蜂投資的風險。

上述令人駭異的說法,實在很難相信是出自於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若說國內觀光產業仍然一片大好,且多為中資一條龍壟斷,則行政院何需提出緊急因應對策,包括擴大國旅,優先對衝擊產業補助、稅負減免或紓困融資等協助?受創的觀光業者不就是新政府「政策改變的受害者」,是否也應像國道收費員一樣給予補償?對岸的對台政策並沒有變動,若非新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改變政治現狀,觀光又怎會受到政治干擾?既然深知陸客易受政治因素影響,新政府早就預見自己改變現狀造成的風險,卻為何要遲至陸客出現「斷崖式下墜」才緊急提出對策?怪馬政府將陸客來台推向新高,害新政府承受銳減的後果,豈不是要求昨天的太陽,曬乾今天的衣服?是不是也可以說,今年的經濟成長率低,都怪去年的經濟成長太高害的?這麼會找理由的政府,民眾聽得進去嗎?

至於前7月外國旅客仍然成長將近8%的說法,則顯然是玩數字遊戲,就像政府近年來吸引外資成效有限,都只報告投資件數,不敢公布金額一樣。陸客銳減的衝擊要看未來半年,且重點不在於人數,而是「產值」的變化,也就是非陸客來台停留天數以及實際消費能力必須超過陸客,才有正面的經濟意義。

當然,我們也必須注意,觀光產業不能集中於單一市場或客源,就像不能把所有的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出口市場要分散,製造業不能依靠資通訊產業一枝獨秀一樣。觀光業的發展,也應該質量兼顧,寧精勿多。因此,陸客不見得數大便是美,長期的目標還是以吸引高消費能力旅客,才是本益比最高的觀光發展策略。

問題是,陸客來台斷崖式的銳減,對台灣除了經濟的損失之外,還有更巨大的無形損失是政客看不到的,也不是以其他國際旅客所能取代,包括對陸客展現台灣多元民主自由的政治生態,及保留豐富的中華文化,富而好禮的文化氣質等等軟實力,都失去對大陸民眾的引領效果。新政府改變了政治現狀,經濟方面就無法賺陸客的錢,政治、文化上又失去影響力,甚至升高兩岸人民的敵意或誤會,等於置台灣於對峙的險境,不但難以「和氣生財」,更無法在穩定中求發展,未來國際化的腳步必然更加艱辛。

新政府無意拉回陸客,就必須拿出具體可行的觀光政策,少做表面文章,少玩數字遊戲,以陸客人數銳減的危機,轉化為品質和產值明顯提升的契機。

經濟成長率﹒外資﹒本益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