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筆記/當別人孩子的聲音都是噪音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5 01:36聯合報 蔡佩芳


去年初,一名日本媽媽因孩子沒申請上保育園,在部落格怒吼「沒上保育園,日本去死」,點閱破五萬引發網路熱議,近三萬人連署向政府陳情,日本政府隨後宣示打造「零待機兒童」社會。

在日本,很少雇用保母,公婆爸媽也很少幫子女帶小孩,若非送去保育園就靠自己照顧,沒能申請到保育園就讀的孩子,被稱為「待機兒童」。儘管生育率在下降,待機兒童卻不減反增,不少媽媽被迫辭去工作。根據厚生勞動省去年九月的報告,待機兒童同年四月統計為兩萬三千五百五十三人,比前一年同期,人數又增加了。

解決「待機兒童」不只是政策與預算問題,更大的難題是對抗社會疏離感。去年底,產經新聞製作了一個專題,標題是「別人孩子的聲音都是噪音」。

幾年前,一名無職男子因不滿住家附近幼兒園傳出的孩子玩樂聲,威脅要將幼兒斬首,震驚首都圈。這固然是個極端例子,但保育園變成鄰避設施已是日本社會的連鎖現象;很多民眾不願意住家附近設置保育園,嫌吵、影響房價,日本政府為此編列預算補助保育園強化隔音牆設施,有些保育園隔音牆甚至高達三公尺。但因當地民眾反彈,原本預定要開設的保育園最終宣布延期、斷念,一樁接一樁。

有些保育園計畫透過參與社區活動,透過交流讓孩子不再是毫無關係的「別人的孩子」,但社會氛圍的風卻往另一個方向吹動。NHK電視台另一個專題提到,一些大型集合住宅住戶開始發起「不問候」運動,在社區內相遇也不打招呼,理由除了不認識的人避免相互問候的尷尬,更主要的原因是擔心孩子可能因為回應陌生人的問候,被搭訕被誘拐。

日本教育的核心觀念,向來重視自制不與人添麻煩,但負面的問題就是不讓人造成自己麻煩。鄰里間的相互照應,一直是亞洲文化圈裡維繫社會很重要的成分,但在日本大城市,社會疏離問題越來越嚴重,「待機兒童」只是其中反映出來一部分現象,高齡人口日增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日漸浮現。

日本社會向來照映出台灣未來將面對的問題;在台灣,許多人也都已不識鄰居,社會疏離感是很快必須面對的問題。

噪音﹒生育﹒幼兒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