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 恐讓軌道建設泡沫化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22 04:07聯合報 黃智賢/海洋大學光電所教授(桃園市)


近來政府宣示投入兆元的前瞻基礎建設,其中又以軌道建設超過四千億為大宗。軌道建設過去的確是城市發展與解決交通問題的首要選項。但令人擔心的是,當今自動駕駛科技突飛猛進,加上少子化趨勢,這些十餘年後才會完工的軌道建設,恐有泡沫化之虞。

先看軌道運輸的缺點:一、徵收土地建設慢,規劃到完成要八到十年以上。二、造價高,回本期長,每公里造價動輒十億(輕軌、現有路廊)到五十億(高運量捷運)之譜。三、營運成本高,高自動化捷運需許多服務與維修人員,低技術的輕軌則需司機駕駛—必須提高運量才能避免虧損。四、受限於停靠站,許多人到站後仍須轉乘,使其搭乘意願降低。

近年自動駕駛技術逐漸成熟,但完全沒有以上軌道運輸的缺點!依據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自動駕駛五級區分,發展全自動化(五級,無人操作)駕駛的谷歌公司已完成四十八萬公里測試;其他車廠,則已展開半自動駕駛(緊急時提醒接手,自駕三到四級)量產,特斯拉電動車市售三百多萬元車型,即可根據地面畫線,在高速公路與良好劃線路面循線自動駕駛;其他車廠,也紛紛出產具有自動跟車、自動煞停與車道偏移輔助(自駕二級))的汽車,可行駛於高速公路。大多車廠都預計在二○二○至二五年間生產全自動駕駛車。二○一六年新加坡交通監管部門已開始展開公共汽車自動駕駛研究,並進行測試。同年,Uber在加州推出自動駕駛卡車送貨;戴姆勒自動駕駛的卡車車隊,運用wifi同步,更在歐洲大陸橫跨二千公里—這也意謂,同步通訊駕駛的汽車,未來將不會有起步慢導致塞車的問題。

未來十年,自駕車的普及,將使需轉乘的捷運便得多餘而麻煩,而軌道運輸,也很可能被不需軌道的公共運輸所取代。想像未來的「輕軌」,不需真的軌道,一台小型巴士,畫上連續好辨識的白色標線,配合鋰電池更換充電,透過感應器整合運作,便可以做到循著軌道行走的公共運輸。四千億,未來可能可以買數十萬台自動小巴,行走台灣各地。

國人十大死因,事故傷害排第六,死傷每年多達四十萬人,影響上百萬家庭。運用自動駕駛輔助減低事故傷害的發生,現實技術已經成熟了。二○一六年三月,美國交通安全管理局宣布自動煞車系統,在二○二二年底前,將成為汽車標準配備,以減少傷亡。建議政府在熱中軌道建設之餘,也當在規劃期間多加評估其對軌道運輸的替代可能,並投資前瞻智慧駕駛科技的整合、運用與發展。我們有那麼多優秀的電子、機械、資訊資深人才…很可能,有了大家的努力,自駕車普及之時,那些捷運還沒蓋好呢!

捷運﹒輕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