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趨勢觀察/工業4.0 掀新淘汰賽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9 04:59 經濟日報 江睿智


時下工業界最夯名詞非工業4.0莫屬,為跟上時代,不少企業大老闆和CEO派人赴德國取經,並興致勃勃地要在工廠內施展工業4.0,藉此提升效率與績效。

工業4.0來自於專注工業的德國,德國在2013年提出「工業4.0」國家戰略,指出第四次工業革命將著重智能工廠、智慧製造,並支持工業領域革命性技術研發與創新。而德國實施工業4.0,進一步提升生產效率,近來與我企業搶單,讓我企業著實感受到工業4.0的威力。

先進國家 威脅台廠

「台灣製造業面臨夾擊」,中鋼執行副總經理王錫欽說,下面有東南亞、中國大陸追趕,全面搶攻低端產品,而先進國家如德國,以工業4.0優勢,竟壓縮我代工製造的機會與空間。中鋼曾經想爭取電子陶瓷的壓墊材料代工,提了一個很有競爭力的價錢,但沒想到競爭者德國提出的價錢更低,「這例子很明白告訴我們,靠先進製程與技術,可以克服高人力成本,進而搶中端產品的單。」

東台精機董事長嚴瑞雄對工業4.0也有一番體會。他表示,德國強在汽車,工業4.0就是德國汽車工業喊出來,德國汽車工業已非常有效率,所有設備已自動化,且24小時連線,工件設定好,五年都做同樣的生產。而工業4.0則是自動化再提升,因為產品壽命短,要接客製化,追求少量多樣。德國就是看到這塊,因此進一步提升,目標是要使得少量多樣生產也能跟大量生產、連續生產一樣有高效率。

嚴瑞雄坦言,台灣工業生產效率距德國汽車工業還有一大段距離,更何況是工業4.0?他說,現階段只能說是努力邁向工業4.0。

在現階段,東台精機從機聯網開始,即在機台設置感應器,希望透過數據收集與分析,從中找到改善機台效率的方向與議題。

「在工具機產業,一塊材料進來,把不要的部分切掉,」嚴瑞雄說,如何讓機台24小時都不要停,幫客戶賺更多的錢,提升使用效率,的確有很大努力空間,因此先讓機台聯網,先幫客戶找出沒有生產、沒有在賺錢的時間,有數據可循,然後再提出改善項目。這是受工業4.0啟發,東台精機現階段的努力方向,嚴瑞雄還說,對於工業來說,「效率的改善與提升,是永無止盡的挑戰」。

王錫欽表示,善用科技,導入ICT資源,可以提升設備穩定及改善製程能力。生產飛機引擎的GE,在每個引擎上裝感測器,完整掌握引擎狀況,何時該維修、更換零件,將引擎效率提升1%,就可為客戶省下巨額燃料成本,可說是充分發揮「1%的力量」。

他表示,中鋼很早就開始採用智能科技,透過感測來監視、了解設備情況,並且逐漸由單一系統發展跨領域系統,由資料收集進入到資料分析,研究解決方案;並且發展智能化軟體來模擬狀況發生,虛擬實境的產品開發。王錫欽謙虛地說,中鋼現在至多只能稱工業3.5,還有很多努力的空間。

軟體人才 跟上需求

台灣西門子數位工廠與製程工業暨驅動科技事業部總經理鄭智峰日前在產業論壇上表示,以工具機來講,工業4.0的核心觀念就是減少機台空閒時間、增加生產力、以及生產彈性化,透過工作機台效率改善,大幅降低生產成本、縮短生產時間。

他表示,台灣企業一窩蜂追求工業4.0,但很多企業提不出需求,他建議,企業要先了解自己需求是什麼,才能提出適合的解決方案。

企業要在內部推動工業4.0,也沒想的那麼容易。鄭智峰也說,因為工業4.0會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在內部會遭致現場工作人員的反抗,必須要進行內部溝通。

很多老闆或CEO一股腦要推動工業4.0時,鄭智峰提醒,要走上工業4.0,除了要對此趨勢有很深入了解之外,需要很大投資,包括科技與人力資源投注,CEO們更要檢視公司內部是否有足夠人力與技能去執行工業4.0相關工作,例如數據分析。

隨著工業4.0發展,未來的確會減少生產線上部分人力,但另一方面,因工業4.0也帶來新的人才需求。

鄭智峰觀察,工業4.0需要高度專業的設備操作者,以及高階軟體工程師,具有科技能力加上資料分析的人才,現在也很缺乏。

工研院副院長張所鋐觀察,在工業4.0趨勢下,精密機械還要再加上物聯網,但目前機械科系學生寫軟體能力很薄弱,若找資工科系的學生來寫軟體,因為對機械缺乏認識,寫出來的軟體恐不適用,最適合的還是由機械科系學生來寫軟體,因此必須加強機械科系學生這方面能力,才能應付工業4.0機聯網的新時代。

管理陀飛輪/信念 左右核心價值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9 04:59 經濟日報 邢憲生


許多上班族或是擔任組織領導的友人會問我,假如組織內部或上層主管所認同的價值觀和自己不一樣,甚至相互抵觸時,該怎麼辦?是順應現況、沆瀣一氣,還是陽奉陰違、我行我素,或是割袍斷義、分道揚鑣?「其實最重要的是你重視什麼,想要什麼?」對於這種信念上的問題我通常不會直接給答案。

假如你為了保住工作、在組織中求生存,那麼適應環境、改變原有的價值觀與言行,也是無可厚非的選擇。若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原則,不願意改變信念,那麼離開現職、另求發展,也常是必要的抉擇。

不過無論是留下或是離開,甚至是暫時的虛以委蛇,其結果不但截然不同,而且會對自己未來的想法及言行有重大的影響,事先要有心理準備。

多年前,在一家矽谷的高科技公司工作時,曾遇到一位頗有赤子之心的主管。他平日待人真誠,貼心照顧部屬及同事,也相信言行一致的力量,將誠信及負責奉為行為的圭臬。因此,在組織內十分受到員工的尊敬與愛戴。

猶記得這位主管離職的那天,大夥兒聚餐後還依依不捨的到公園聊天。當時,拿著風箏跑來跑去的主管就像一位天真的大孩子,令人動容。

之後,或許是工作環境使然,或許是自身目標改變,造成了價值觀的移轉,陸續從友人那裡獲悉的主管消息和我原先的印象截然的不同。

雖然主管離開我們後仕途一路順遂,甚至開創了自己的事業,但是他變得對上阿諛奉承、迎逢拍馬,遇事推諉卸責,批評部屬時毫不留情面,這樣的負面訊息如影隨行,從來都沒有少過。

由於理念與言行的衝突經常在其公司內發生,許多重要的幹部都撐不了多久,有人甚至寧願放棄原本可以讓自己致富的股票選擇權,也不願意再待下去。

雖然這些人事上的紛擾並未阻礙主管在事業上的成就,不過前後判若兩人的領導反差也著實讓人大開眼界。

雖然個人價值觀的形成有部分是和自己的成長環境、自小就親密互動的親友、現在所處的情況等被動因素有密切關連,但是個人對於未來的期望及目標、想要滿足的私人慾望與特殊需求、當下戰或逃(fight or flight)的選擇等主動因素也同時塑造了個人獨特的信念與想法。

由於每個人的價值觀會決定他/她如何看待周遭的世界,而相關的言行也會應運而生,因此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決定了人們在職場中的行為準則。

其實不論個人的核心價值是否符合社會的道德標準,我們必須注意的是,這些價值觀是不是自己主動選擇而來的?畢竟想法及行為具有傳染與固化的特性,不論我們願不願意,工作的周遭環境及互動的人們都會潛移默化地形塑我們的信念。

其次,我們也要特別留意,當未來在回首自己的來時路時,會不會對之前的言行存有悔不當初,或是日子愈活愈被局限的感覺?

身為一位領導者必須時常地提醒自己,員工的價值觀會影響他們在工作中的態度,因此在遴選員工時,對其內在的信念就要有所了解,以免造成未來的衝突。而領導也必須了解到,在以身作則的影響下,除非員工選擇離開,否則他們的職場價值觀終將會被領導同化。只是,這種影響所造成的結果是領導想要傳承下去的嗎?

核心價值來自於個人的選擇。至於它會成為我們職場發展中的助力或是阻力,就看選擇時背後的目的與理由了。

(作者是資深企業顧問,本專欄隔周三刊登)

經濟書坊/生技邁大步 法令快跟上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3-09 04:59 經濟日報 馬海怡


image
台灣神隆前總經理馬海怡。 本報系資料庫
分享中華民國生技產業的發展,是20年前行政院政務委員夏漢民先生發表「提升生技產業方案」主張大力發展原料藥、醫療器材、疫苗及花卉後,台灣第一波生技醫藥產業才開始萌芽。
之後即造就了目前全球最大癌症用藥原料藥之醫藥公司台灣神隆以及國光疫苗、台灣花卉以及許多的醫療器材產業。後來政府又經「鑽石計劃」、「兩兆雙星」推動生技,於是產生了太景、台灣微質體及智擎等新藥開發公司。

目前台灣原料藥廠商的技術水準、品質、GMP及環保標準都能與世界上最優秀的廠商比美。2014年中華民國製藥產值約新台幣480億元,外銷占35%,僅七家的原料藥廠商就占了所有外銷的58%,其餘則來自45家製劑廠。

再加上原料藥業務的獲利率遠遠超過製劑,過去這20年來若無夏漢民先生推動的原料藥產業,台灣在生技產業上基本毫無進展。

目前看到的大批新藥開發公司是2007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通過後才逐漸萌芽,此法允許新藥公司在尚未有任何營業額或獲利時即可上市,吸引了大量民間天使基金及風險基金,紛紛投入而塑造成今日的生技股。

然而原料藥產業一路走來,現行法規給業者造成的阻礙卻是一言難盡。當全球所有的國家都在管內銷藥品的批準上市時,中華民國政府卻一昧的內、外銷兼管。

當年的藥政處目前的衛福部如出一轍,這20年來不願意瞭解也無意解決落伍法規給業者造成的問題。

業者經由製藥公會每年數度要求與衛福部開會或行文要求改善以跟上國際水準,以避免整個原料藥業被扼殺,均無進展。

再加上此單位人事異動頻繁,新上任的都無產業經驗,好不容易稍微了解問題又換新手,就這麼原地踏步眼睜睜地看著全球原料藥的生意被其它國家搶去,真是辜負了當年夏漢民先生推動生技產業的一片苦心。

此外,生技新藥法中研發費用可以抵稅,這對創新有非常大的裨益。但生技新藥法卻將原料藥排除在外。目前台灣幾十家的新藥開發公司都沒有原料藥開發的能力,更無GMP生產的條件,所有新藥公司都要靠原料藥公司提供臨床所需之原料藥。

目前原料藥業毫無任何經濟誘因提供生產GMP產品給台灣的新藥開發公司,而導致這些新藥公司必須向國外包括中國大陸的公司訂購其原料藥所需。

長久以後,台灣辛苦開展的新藥行業將無法掌握關鍵技術及原料藥來源,這在新藥產業永續經營上會造成很大的威脅。

因此,政府應該將開發及生產原料藥產業與醫療器材一般,一併納入生技新藥法。

總結而言,中華民國政府20年前就已經訂定了非常正確的生技產業發展策略,產業以及投資環境也已有非常正面的反應,而現行法規及執法者卻不盡能配合發展策略。

這些問題若從最底層去一一克服不易成功,需要的是國家領導人的正面心態及積極態度來引進新的國家文化,重點應為:人才與資金自由化、法規國際化、政府專業化,以及生技新藥法公平化。

(作者是台灣神隆前總經理及共同創辦人,本文節錄自《矽谷成功經濟學》)



聯合新聞網粉絲團 隨時上線都有新發現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