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健康主題館/糞便潛血都沒事 竟發現腸癌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3-09 03:09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專題報導


一名中年婦女,父親10年前罹患大腸癌,因此她每年都會做糞便潛血檢查,但都是陰性,直到日前檢查竟出現陽性,加上小姑近期發現罹患大腸癌,憂心的夫妻倆一起接受大腸鏡檢查,結果太太右側大腸癌第2期;丈夫則是右側有大腸息肉,為絨毛性腺瘤,一家人難逃腸癌陰影。
大腸直腸癌是目前人數最多的癌別,每年新增超過1.5萬名個案,分別居於男女癌症發生率第2位。收治上述病例的書田診所胃腸肝膽科主任邱展賢指出,癌前病變或早期大腸直腸癌幾乎無症狀,需接受篩檢才能發現。

邱展賢說,一般情形下,父母、兄弟姊妹等若罹患腸癌,本身也罹癌的機率高達七分之一;而以該對夫妻的狀況,先生需定期追蹤以防癌化,而太太則已在某醫學中心接受手術治療,目前仍在復原階段。

至於為何多年檢查陰性,一檢出陽性,就是腸癌第2期?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萬芳醫院副院長賴基銘解釋,大腸息肉出血是間歇性,若是糞便潛血採集範圍不夠大或息肉沒有出血,都可能造成「假陰性」狀況,建議應連續3天採集。

邱展賢說,大腸直腸癌常見症狀包含排便習慣改變,如排便次數增加,大便形狀變細小;有腹瀉、便秘、或大便無法解乾淨的感覺;大便內有血(呈鮮紅色或暗紅色);腹部感覺不適,不明原因的體重減輕;持續的疲倦感、嘔吐、貧血等。

對於高危險族群沒有症狀者,邱展賢建議年過40歲應尋求醫師進行風險評估,有家族史者應安排一次大腸鏡檢查,沒有息肉者,每年做一次糞便潛血檢查,追蹤3至5年皆為陰性,建議再做大腸鏡檢查,至少10年內應檢查一次;其他高危險族群如曾有慢性大腸炎、肥胖、排便有血絲者,應定期就醫評估是否需做大腸鏡檢查。

賴基銘說,平時應注意飲食,多吃蔬果,少吃肉類及高油脂食物;養成運動習慣及體重控制,定期接受篩檢也很重要。大腸直腸癌大多發生在50歲以後,所以應每1至2年接受一次糞便潛血檢查,政府目前補助50至74歲民眾每2年一次免疫法定量糞便潛血檢查,但準確度並非百分之百,當檢查呈陽性時,應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直腸癌6大危險因子

1.有家族或遺傳性因素,如家族性大腸息肉症等,父母、兄弟姊妹中患有大腸癌或進階型腺瘤。

2.有腺瘤型息肉的病史。

3.曾罹患慢性發炎性大腸疾病。

4.經常吃紅肉、高油脂食物。

5.平時少運動、肥胖,或有吸菸、喝酒者。

6.年齡愈大風險愈高,50歲之後應定期接受糞便潛血檢查。

資料來源/邱展賢醫師

製表/江慧珺聯合報

息肉﹒大腸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