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鐘50/如果有一天 沒台灣綜藝可看…
2015-09-25 02:40:39 聯合報 褚瑞婷/國政基金會高級助理研究員(台北市)
「金鐘50」即將在明天登場,從入圍名單、出席藝人,乃至節目設計等環節爭議之多,讓頒獎典禮有一種未演先轟動的感覺。
眾多爭議起點,就是來自於八月底評審團公布入圍名單時,批評台灣綜藝節目的那一席話:「品質低落、創意不足、娛樂不夠、知識沒有!」這番言論掀起極大波瀾。
根據文化部今年七月公布的「一○二年影視廣播產業趨勢研究調查報告」,以台灣自製的綜藝節目收視表現來說,綜藝節目的播出,多半在無線電視台的周末晚間時段,收視前十名之中,半數是娛樂型的綜藝節目,另外一半則是選秀節目,而前者多半占據收視率的前三名。
其次,報告提到,台灣的綜藝節目大部分是電視頻道委託製作公司執行,僅少數為電視頻道自製,主要原因是需配合觀眾喜好快速變化,但委製的製作成本平均每小時是十六.五萬,最高也只有廿九.五萬,最低才七.一萬;相對而言,頻道自製成本則高出許多,平均是廿八.一萬,但最低竟然只有二.三萬。
第三,綜藝節目占整年度電視節目播映時數的第二名,達十八.二%,僅些微少於電影的十九.七%。
這樣的製作預算,遑論跟現在的大陸、日本、南韓動輒上百萬,甚至上千萬的製作現況相比。就連跟台灣過去的經驗相比,都差距太多,連「三王一后」的主持費可能都付不出來,因此多數藝人紛紛轉向海外發展或引退,也是正常的商業機制,無需過度解讀。
不過,仍有許多願意以台灣為發展據點的製作公司與藝人,以「物美價廉」的方式,提供電視內容,但卻換來金鐘評審團的那一席話。自己的辛苦被「嫌到流涎」,怎麼會不生氣?
對於那樣的一席話,雖然也有藝人表達認同,但在那些言論背後,更是隱含著對大環境的擔憂與焦慮。這些現象,用來對照報告中提到的各種數字,無疑的驗證了電視綜藝圈的景氣不佳、資金不足。只是如果要達到金鐘評審要求的「高品質、有創意、具娛樂、長知識」,一集節目五十萬辦得到嗎?
更甚者,就算開放置入性行銷及冠名贊助,報告中也指出,這類的收益對「電視頻道」的營收結構有所提升,但並非電視節目製作的主要收益來源,所以冀望此類開放政策,能使資金挹注在綜集節目製作的成本,可能是緣木求魚。
我認為,評審這一棒打在台灣綜藝圈身上,但痛的除了演藝人員跟製作公司外,還有長期支持台灣綜藝節目的觀眾,以及對此現況一知半解或無力回天的文化部。
總之,沒有資金,哪有人才?沒有人才,哪來好節目?沒有好節目,怎麼有觀眾?觀眾都不看,市場在哪裡?市場循環的機制說起來簡單,要面面俱到卻是難上加難。
希望的是,評審的這一席話,不能只讓綜藝圈痛得跳腳,政府單位、企業廣告主,乃至於觀眾,都要有所覺醒;台灣的電視綜藝生態不如以往,往日風光的美好早已不復見,現在的光景,仍舊迅速的消逝在你我放下電視遙控器的此刻。
會不會有那麼一天,台灣沒有自製的綜藝節目,只能看國外的綜藝節目了?
公告版位
- Sep 25 Fri 2015 11:27
金鐘50/如果有一天 沒台灣綜藝可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