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投資台灣 有效縮小貧富差距
2015-07-08 02:27:53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如何改善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惡化現象,可以說是當前人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2016年大選總統候選人無可迴避的政策議題。根據中研院所做調查,全台灣收入前5%高所得報稅戶,2013年其所得占全國所得比重從2000年的21.4%升高至2013年的25.3%,10多年飆高近四個百分點,顯示國內財富集中少數人現象日益嚴重。

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所得及財富分配必須相輔相成,才有持續前進的動能,也才能得到人民的廣泛支持。而經濟發展的原動力,在於持續不斷的進行實體投資,藉以增加國內需求,創造就業機會,同時可精進生產效能,提升勞動生產力,增加勞動報酬;這也是縮小所得及財富差距的根本之道。

然而,從2000年以來,國內實體投資每況愈下,根據主計總處國民所得統計資料,在2000年以前,國內固定資本形成實質年成長率經常超過10%,是經濟成長重要貢獻來源;但扁政府任內(2000至2007年)資本形成平均成長率驟降至2%以下,對經濟成長的貢獻平均約僅0.3個百分點;到馬總統任內(2008至2014年)資本形成平均成長率更降至0.5%以下,對經濟成長的貢獻趨近於零。國內投資嚴重不足,無法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也無力帶動勞動生產力及薪資的提升。迄今國內實質薪資倒退回15年前水準,勞動薪資占國民所得分額大幅下降,可說和國內投資不振息息相關,也是近十多年所得差距擴大的主因之一。

國內投資不足反映在民間企業投資、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及外商投資的同時縮手。在民間企業投資方面,因為「出口至上」的思維,且過於依賴「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以大陸為工廠」的代工出口營運模式,在成本考量下,大量企業投資轉向海外尤其是中國大陸;國內投資動能減弱且亦偏重在出口產業,出口主力資通產業(ICT)投資即占國內資本形成三成以上,因為多屬高度資本密集的產業投資,創造就業機會有限。這樣的企業投資及營運模式,不僅受到金融海嘯後全球供應鏈調整的衝擊,而且和國內就業及薪資日益脫節,從而擴大貧富懸殊的問題。

在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方面,近年因為政府財政困難,公共建設大幅縮減,國營事業因體質不佳,財務惡化,投資規模亦持續衰退,估計今年國營事業投資將跌破2,000億元,比去年衰退一成,是十年來最低水準。政府及公營事業投資有帶動民間投資的領頭羊作用,公部門投資不斷縮水,是近年國內投資熄火的關鍵因素之一。

外人投資是台灣和國際接軌、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動能,也是過去帶動國內薪資成長的指引,但近年外人直接投資節節下降,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08至2014年僑外投資年平均額不到55億美元,約僅扁政府時期的四成。外商不再有意願來台從事事業性投資,反映台灣經濟和薪資成長的動能正快速削弱。

台灣貧富差距的持續惡化,靠擴大社會福利的移轉性支付及提高富人稅負,皆有其限制,只能治標,略為改善現況而已。治本之道,在擴大「投資台灣」,重振經濟成長動能,創造新的工作機會及新的產業營運模式,讓被長期壓抑的勞動薪資能夠恢復並持續成長,從根本上解決所得分配問題。

為此,政府應雙管齊下,將過於依賴出口的成長模式調整為兼顧出口和內需的新模式,同時全面檢討改善投資環境,為企業創造新的投資機會。政府也應扮演投資領頭羊的角色,致力改善財政結構,並配合退休年金制度改革,減少沒有生產力的移轉性及消費性支出,挪出更多資源投資台灣的未來,以帶動企業及外商來台投資。大家一起「投資台灣」,才能為台灣經濟和產業帶來新的希望,也才能有效紓緩所得及貧富差距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