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搶救土地/五大產業汙染 祭嚴刑重罰
記者嚴珮華/調查報導

分享

台灣大大小小156個工業區與聚落,帶來經濟繁榮,但也帶來了環境汙染。 記者劉學聖/攝影
工業創造了台灣經濟奇蹟,從科技部、經濟部工業局、地方政府到民間投資,台灣有156個大大小小的工業區與聚落,帶來經濟繁榮,但也帶來了環境汙染。環保專家認為,台灣環境汙染的解決之道,短期應先加重罰則,並落實中央和地方的監督與執行分權;中期要推動灌排分離,執行汙染源總量管制;長期目標則需由政府訂出高汙染工業退場機制、獎勵綠能產業,並重新國土規畫,讓農田與工業徹底分離。

監測、修法重罰 雙管齊下

分享

台灣的工業汙染非一朝一夕,要搶救已被汙染的環境,短期之道應先加重罰則。 記者劉學聖/攝影
台灣環保暨資源再生設備業公會理事長朱俊彥表示,目前易造成汙染的五大產業,從北到南分別位在桃園、台中、彰化、雲林、高雄等地,包括化學有機物、有毒與臭氣空污、重金屬等汙染河川與土壤等,搶救環境已刻不容緩。
在短期搶救措施方面,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隊長陳咸亨表示,主管機關已針對製造汙染的廠商提高罰金,原來對業者處以6萬到60萬元不等的罰金,近期已修法將最高罰金提高到2000萬元。另外,對連續重大違規者,要求廠商設自動監測連線到環保署(但不公開連線名單),讓環保人員也能隨時監測;例如去年底喧騰一時的日月光汙水案,在處罰上另會追索廠商的不法所得,且無上限。

環團:3階段裁罰 設立退場機制

分享

民間版「水汙染防治法」,主張明文禁止繞流排放,一旦發現,得命令停工、停業、廢止許可或勒令歇業。 記者劉學聖╱攝影
但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認為,提高罰金還不足以嚇阻非法廠商。
今年3月,環團提出民間版「水汙染防治法」,便主張違法行為罰金、罰鍰要提高十倍;甚至主張明文禁止繞流排放、未經許可稀釋排放廢水等惡性重大行為,一旦發現,即應依據「三階段裁罰標準」,得命令停工、停業、廢止許可或勒令歇業,並增訂復工計畫、公開審議制度。

朱俊彥建議,直接針對高汙染企業採用使用者付費的水價,一來可減少高汙染,二來可促進產業升級,設立退場機制。因為高汙染產業需大量用水,用水成本若加入環保附加稅,在使用者付費的壓力下,有助於企業積極朝零排放方向前進;畢竟冒著偷排風險,還不如積極減量降低成本更踏實。

【2014/07/08 聯合晚報】

搶救土地/國土重評重畫 農地工廠應分離
記者劉怡妤、林超熙、嚴珮華/調查報導

分享

針對工業汙染對台灣環境造成的重傷害,專家學者呼籲政府重新通盤考量國土規畫,尤其工業廢水與農業灌溉水應徹底分離。 記者劉學聖╱攝影
‧國土使用 重評重畫

‧老工業區 更新淘汰

‧產業升級 更勝補貼

台灣有五大產業易造成汙染:電鍍酸洗、染整、鋼鐵、石化、水泥等,工業聚落分布從北到南。面對五大產業對台灣環境的重傷害,政府應考慮許多老舊工業區更需退場,治本之道更應全盤思考國土規畫,將農地與工業徹底分離,才能有效解決農地汙染問題。

台大環工系教授張尊國表示,要解決工業汙染,政府應重新通盤考量土地規畫,尤其農地變更為工業地,工業廢水就是農業灌溉水,無法防止汙染。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也舉例說,高雄台糖新園農場近60公頃農地,四周不是有機農業區,就是有機果園,但主管機關未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即變更為工業區,且做為重金屬工業進駐設廠用途,地方政府只想圈地搞經濟,但欠缺通盤考量,以鄰為壑才是工業汙染源頭。因此,工業用地不應由農地而來,兩者間更應定出一定距離,廢水與灌溉水徹底分離才是解決之道。

環保署官員私下表示,台灣工業區林立,相互競爭,各個工業區分食資源、彼此不協調,造成資源浪費。工業區又欠缺退場機制,一些老舊且產業規畫不合宜的工業區,面臨閒置和廠商凋零,卻未淘汰,無法幫進駐廠商做更好規劃。其實「工業區更需都更」,官員認為,唯有讓工業區都更或加速退場,才有利工業區提升。

但工業局表示,目前新開發的工業區都以輕工業為主,汙染性高的產業業者早已進不了新工業區;原有高汙染的產業則採自然淘汰。工業局也強調,不會強迫其退場。以中油仁武五輕廠為例,高雄仁武工業區業者表示,五輕近期可能宣告歇業,周邊工業聚落鏈就會自然退場,存在已久的環境汙染才能就此化解。彰化電鍍廠因環保導致的斷鏈與廠商退場,也可視為短期陣痛後迎來產業新發展。

除了協助退場,環團建議,政府也要檢討提供給工業區和企業的優惠措施。去年底日月光排放汙水案,促使立法院修正產業創新條例,訂定「日月光條款」,凡企業爆發重大違法行為,就要暫停研發投資抵減租稅優惠。這項條文在今年6月20日上路之後,以日月光為例,原自2010年至2012年3年間申請享有上億元的抵稅獎勵,政府即有權取消。

多數企業主也坦承,只要能提升自我競爭力,他們不會太在意政府的優惠補助;只要做好環保,就不必憂心被強迫退場。例如,進駐率直逼100%的新竹科學園區,廠商就表示,提升研發升級與附加價值,遠比補貼來得有助益。竹科園區對廠商設有預警機制,若廠商未依投資計畫經營,可要求退出園區。而且近年來,就算科學園區提供的優惠減免措施均已落日,廠商並未因此減少,顯示提升廠商全球競爭力,遠比優惠補貼重要。


搶救土地/灌排分離法制化 汙染總量管制
記者嚴珮華、劉怡妤/調查報導

分享

環保和農民團體認為,灌排分離才能減少工業廢水對農田的汙染。 記者嚴珮華/攝影
全台目前有1.5萬公頃農牧用地列為控制場址,為了避免工廠重金屬等汙染廢水排放灌溉渠道,環保團體和主管機關已達成「灌排分離」法制化的共識,以保護農地及國家安全存糧,但距離真正落實法制化,還要再等。環保團體更進一步建議,工業廢水應以專管繞過農田,更要先嚴格管控放流水,保護水質。

立法院日前舉行「灌排分離」法制化公聽會,環保團體強烈要求農委會和環保署加速推動「灌排分離」,並訂定全面法制化的期程和全國農地發展政策。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說,只有透過工業區與農地灌溉渠分道、灌排分離,才能解決農地長期被工業廢水汙染的惡夢。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更指出,灌排分離立意相當好,但目前執行上有困難,以高雄曹公新圳為例,設有「灌排分離」專管,但是在上游高屏溪有懸浮物污染、重金屬,即使到了下游的曹公新圳分流,依然無法保障來自上游的水質。加上若要拓寬為兩條灌溉與排水道,技術上不可能做到,如何在河川中間水泥化?水泥化後要如何排洪?她建議應專管繞過農田。

蔡卉荀表示,在解決「灌排分離」之前,先要嚴格控管放流水。因工業廢水到溪流放流,溪水即含重金屬,想達灌溉水質標準更難上加難。而現有的監測數據更顯示,台灣放流水中的重金屬銅、錳、鋅遠高於灌溉水二至數十倍以上。若以美國環保署建議的標準,我國的灌溉水中砷、鍍、錳、鎳、釩等重金屬明顯又高於其標準。因此,應先建立河川汙染總量管制,才是中期解決之道。

【2014/07/08 聯合晚報】

搶救土地/中央地方分權 避免兩難三輸
記者林超熙/調查報導

分享

環保團體指出,中央、地方與檢調應通力合作打擊破壞環保的不肖廠商。 記者劉學聖/攝影
去年日月光高雄K7廠排放強酸廢水,被高雄市環保局查獲,祭出最嚴厲的停工處分,但處分前,中央環保署卻摃上地方高雄市政府;而中央與地方的不同調,或各部門之間的解讀不同,常讓企業兩難,不知該以誰說的為準,更形成工業汙染防治的一大障礙。

高雄楠梓加工區處長黃文谷指出,楠梓加工區裡共有近百家企業,這些企業排放出來的廢水,不管是經由海放或是陸放,都已訂有一定的審核標準;包括氫離子濃度指數、懸浮固體、大腸桿菌群、氰化物和重金屬等等,都已一定的標準值。

但去年10月1日日月光陸放排汙超標時,是屬於PH值達2.63強酸汙染,10月5日因日月光公司K7廠工程施工;因此向加工區申請改由海放,可是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卻認為,日月光僅向加工區申報,沒向地方政府申報,就由陸放改由海放,因此再祭出罰單。但日月光認為,以前也曾有向加工區申報的類似作法,那時高雄市環保局可以,為何現在不可以?讓企業無所適從。

另外,中央和地方政府對違規案的解讀也常不同,導致在取締處分違法案時橫生枝節,讓人質疑政府貫徹環保的決心。

以去年日月光K7廠案為例,環保署即認為沒有私設暗管,也沒有偷排海放,地方政府在用詞上不妥。環保署強調,這是中央給予「提醒」,並非要干涉地方政府的管理權。但當時這場中央和地方之爭,的確一度引發外界質疑政府到底要不要「打老虎」。

環保團體和基層環保人員指出,地方政府在查察環保案件時,屢屢碰到地方民意代表施壓為廠商護航,如果地方政府能和中央一起合作,打擊破壞環保的不肖廠商,常能收到不錯成效,甚至可報請檢調司法單位合力進行。就像去年彰化電鍍廠偷埋暗管,正是中央、地方與檢調單位通力合作,才摸黑破獲洋仔厝溪不肖電鍍業者排放毒廢水的證據。

【2014/07/08 聯合晚報】
三大糧倉工業汙染 老農不敢吃自種米
記者嚴珮華/調查報導

前言:多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與工業汙染如影隨形,鄉間綠油油的農田,不時有冒著黑煙的工業廠房夾雜其間。全台156個大大小小的工業區與聚落,更有許多用地由農地而來,工業廢水與灌溉用水在同一溪流;於是河川變色,農田遭汙,人生變色,工業汙染成了福爾摩沙揮不去的陰影。何時才能還給台灣清的水、綠的田,以及無毒的人生?



為搶救國土保育,探討台灣的環境問題,本報今年推出「搶救福爾摩沙」願景工程,繼日前「山的傷痕」、「河的嗚咽」、「海的哀愁」等報導,今明兩天推出系列四「田的悲歌」;由記者深入現場,為讀者深入探討工業汙染問題。(系列四)


工業廢水與灌溉用水在同一溪流,農田遭汙染。 記者劉學聖/攝影
「先用麻藥麻了再吞水。」黃先生是前台灣美國無線電 (RCA)員工,因患鼻咽癌,如今即使只是喝水,喉頭都有如刀割。他是台灣早年工業汙染的受害者之一,和他類似的悲劇,數十年來不曾斷過,工業汙染迄今仍是現在進行式。

1.5萬公頃農牧地遭危害污染

從1979年的米糠油含多氯聯苯案、1994年RCA含氯有機溶劑打入地下水,再到近年的鎘米、塑化劑、日月光排強酸廢水、彰化電鍍廠偷排廢水,一件接著一件的工業汙染;從空氣、河流、海洋到農田,從化學有機毒物到重金屬,慢慢進入我們的環境,威脅國人健康。

工業汙染對台灣糧倉的危害嚴重,更超乎想像。據環保署內部估算,高達1.5萬公頃農牧地已達危害與汙染標準,列為汙染控制場址,其中達危害標準者約8000公頃,集中在桃園、彰化、高雄三大糧倉縣市。

老農無奈:不敢吃自己種的米

記者實際走訪汙染區,發現工業廢水與農業灌溉水「共用」同一溪流。據水利會資料,日月光廢水排到高雄後勁溪,連同中上游五大工業聚落,最後經由仕隆圳、中港圳灌溉1390公頃農田。彰化電鍍業廢水則經洋子厝溪、東西二圳、三圳,灌溉北彰化、和美約5600公頃的農田。

彰化環保聯盟理事長蔡嘉陽田野調查時,目睹老農正抽著髒臭汙染的水源灌溉農田,老農阿伯無奈地告訴他:「不用這裡的水灌溉,就沒有水了。」老農更坦承,他不敢吃自己種的米,「賣到別的地方去,跟別人家的米一起混,就可以降低危險性。」

進入食物鏈 多數重金屬汙染未檢測

台大環工系教授張尊國指出,工業汙染最嚴重的是重金屬汙染,重金屬經由灌溉水流入農田,造成農田汙染、毒害糧食。他估計,每年110億噸灌溉水,約有10億噸受汙染,以全台80萬公頃農地計算,至少有1%農地、約8000公頃已受汙染。這些農田多種植蔬菜與稻米,重金屬汙染經由作物根莖吸收,進入了食物鏈。

更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衛福部的食米重金屬驗測項目,只對汞 (限量0.05ppm)、鎘(限量0.4ppm)、鉛(限量0.2ppm)訂有檢測限量標準;蔬果重金屬檢驗,也只針對鎘、鉛做出限量規範與檢測,其餘重金屬汙染如錳、銅、鉻、鎳、鋅等,都未列入檢測限量項目。換言之,我們的食米與蔬果,可能含有重金屬卻未被檢測,不無疑慮。

業者「不小心」倒廢水 毒土遺害上百年

台灣有著全球最密集的工業聚落,工業用地多由農地變更而來,當工業貢獻台灣經濟時,以鄰為壑的河川卻也正帶著工業重金屬汙染農田。當業者以為只是一時開關故障,「不小心」將工業廢水倒入溪流時;甚或不肖業者以為將汙染廢水運用下雨、颱風自然稀釋,就可以「來無影、去無蹤」時,工業汙染已無聲無息進入你我四周,毒害健康。

桃園縱貫線旁寸土寸金的地段,卻有一片高達7.2公頃的空地,荒草漫布,那裡正是當年RCA桃園廠舊址。RCA在47年前引進台灣IC等先進高科技技術,高經濟產值的背後卻製造毒土,危害人民健康,留給台灣可能百年後才能解毒的汙染土地。一寸山河一寸金,在追求經濟開發的同時,我們想要一方乾淨的農田和山河,有那麼難嗎?

【2014/07/07 聯合晚報】

灌排同流…工業廢水 毒害農田
記者嚴珮華、劉怡妤、林超熙/調查報導

分享

高雄後勁溪德民橋下,就是日月光廠房排水口。 記者劉學聖/攝影
‧農業工業 灌排同流

‧偷排廢水 司空見慣

‧偷埋暗管 躲進巷弄

日月光高雄K7廠排放非法廢水至後勁溪、彰化電鍍廠偷埋暗管排廢水,更被視為汙染兇手。走訪台灣南部田間,不難發現,綠油油的農田總有冒著黑煙的工業廠房夾雜其間。台灣的工業用地多由農地而來,農田與工廠比鄰,工業廢水與灌溉用水是同一溪流, 埋下工業汙染的悲劇基因。

以日月光事件為例,根據當地農田水利會資料,後勁溪從上游到下游,經台塑仁武、後竹、大社、中油、楠梓等五個工業聚落,最後經由仕隆圳、中港圳灌溉1390公頃農田。

去年10月,日月光K7廠汙染後勁溪,引發各界撻伐;環保署表示,包括中油、大社工業區的廢水,都是自行處理接管海放,台塑仁武廠每年6000萬噸廢水及日月光K9、K12廠都是專管海放。而不論專管與否,所有廢水都要合乎標準才能放行。

但不論官方說的把關有多嚴謹,當地居民對工業偷排廢水卻以「司空見慣」來形容,特別是區外業者的情況更為嚴重。

高雄電鍍廠集聚的竹後工業區,其中華里里長林志榮說,只要下大雨,「就可看見不同顏色的廢水流出」,竹仔門橋下的涵洞裡,大量廢水還冒著紅、黑泡沫 ,有時「更有五彩繽紛伴著油漬」;雨下得愈大,廢水排得愈多,顯然業者想用大雨自然稀釋排廢水。中華里里民罹癌人數也年年增加。

去年底被查獲偷埋暗管的10家彰化電鍍廠,記者走訪發現,一條狹長巷弄竟可擠進30家中小型電鍍廠,不難想像區外業者聯合偷埋長達5、6公里的暗管、偷排有毒工業廢水長達數年。

前環保設備公會理事長白陽泉分析說,工業區內的廠商只要強化檢查,至少有區內第一層關卡防範,但工業區外的廠商非法偷排才是大問題。以彰濱工業聚落廠商為例,常常在區外登記一個地址,排低汙染廢水,卻在另一處地址偷排高汙染廢水,將生產流程散開,令環保機關不易追查。

環保設備業者更透露,彰化地區部分環保代操業者,根本不從事環保代操,而是透過關係替廠商擋掉查驗等麻煩事,這些「門神」同為大賺黑心「環保財」的共犯結構,地檢署開挖後發現電鍍業者暗管直接導入下水道,更讓當地居民懷疑背後有勾結勢力,犧牲環境與民眾健康。

環團抨擊罰則過輕、稽查無力 業者沒在怕
記者嚴珮華/調查報導

分享

仁武工業區下的後勁溪早被汙染。 記者劉學聖/攝影
彰化電鍍廠、高雄日月光案的工業汙染只是冰山一角,冰山下恐有更多汙染案。企業不願投資環保設備、檢查人力不足、罰則太輕都是主因。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隊長陳咸亨表示,環保署鼓勵廠商誠信自主管理,工業區內外廠商每年都要繳交合格檢驗所查核的環保檢驗報告,環保署一發現問題,即採實地稽查。

但實務上,台灣環保暨資源再生設備業公會理事長朱俊彥表示,台灣企業太過專注本業技術,長期忽略環保技術。據了解,很多環保設備平時根本很少開機,只是應付檢查而已。


另一個關鍵是官方的稽查人力不足。以日月光K7廠案為例,由環保署督察總隊南區大隊與檢警合作,但其實所謂南區「大隊」,稽查人員只有10餘名,管轄範圍卻從嘉義遠到台東。

環保團體地球公民基金會則認為,地方政府為了企業的稅捐而「放水」,無法力守監督角色更是問題。就像日月光過去三年共違規25次是累犯,另彰化電鍍廠被抓竟是由中央環保署與檢警合力,非由地方政府發動。環保團體更認為,地方甚至扮演「通風報信」角色,直接扯中央後腿,中央在沒有足夠的人力情況下,被「兩面夾殺」。

罰則過輕、罰金太低,也讓業者「沒在怕」。環保署統計,民國100年到102年,環保稽查處罰次數3843次,罰金總計僅6.4億元。即使是連續重大違規,要求廠商設自動監測連線到環保署,讓環保人員可隨時監測,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竟有廠商私下表示,「監視器畫面一旦做假,遠在中央的環保署如何能知道?」

【2014/07/07 聯合晚報】

企業一心追求獲利 無心投注環保
記者劉怡妤、林超熙/調查報導

分享

電鍍廠的廢汙水也是台灣農田汙染源之一。 圖/林超熙攝影
不肖業者製造汙染,但即使成為全民公敵,台灣產業鏈無論如何也驅逐不了高汙染產業,以半導體大廠日月光與電鍍業來說,均位居產業鏈的要角。因此,工業汙染能否降到最少,關鍵在於廠商對環保有多少誠意,在追求營收成長的同時,是不是願投入相對的環保支出。

日月光是全球晶圓IC後段封裝測試最大龍頭廠,全球市占第二,去年日月光封測材料營收1433.22億元,占台灣封測產值比重34.9%。日月光近3年來的資本支出,每年更高達7億美元,穩坐全球龍頭地位;也由於每年敢投入龐大的資本支出,在產能上便能大大滿足客戶要求,也讓生產線製程大舉領先同業;例如三年前金價飆漲,日月光就把透過黃金作為導電材料的黃金打線機台,改為銅打線機台,讓客戶省掉不少封裝成本費用。

日月光願意花大錢提升製程、滿足客戶;但相對的,每年花在環保設備的投資與維護,卻杯水車薪,只有10至15億元,僅占年資本支出5至7%。

長期投入環保工程的設備業者對此最感慨。新晟環保工程負責人呂賢忠表示,廠商輕視環保導致汙染問題愈來愈嚴重,目前環保設備已可做到線上二級、三級回收,技術根本不是問題,但偏偏廠商只想著獲利與製程提升,環保設備卻沒跟進,才導致高濃度廢液無法處理。

電鍍業也一樣,現階段無法由台灣消失。台灣區表面處理工業同業公會表示,電鍍業與產業息息相關,電鍍製程被稱為「產品的美容師」,不鏽鋼用品、手表、汽車金屬零件、3C外殼等,均有賴美容師美化;而表面處理牽動的相關產值高達1.07兆元,其中25%為表面處理業的直接貢獻,但無奈的是,電鍍廠不願全力提升環保設備。

呂賢忠建議,政府最好能從旁協助,將電鍍廠集中管理,共同處理廢汙水,以降低環保成本;例如政府或民間可建設工廠公寓,一棟進駐20家電鍍廠,共同使用一套環保設備,環保設備金額1000萬元,廠商平均負擔50萬元,即可有效處理廢汙水。

【2014/07/07 聯合晚報】

466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