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紅藜轉型 產量倍增 原鄉「紅寶石」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02 01:12聯合報 記者郭政芬/新竹縣報導

14

工研院產服中心副組長李士畦協助紅藜產業發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也明顯增加。 圖/工研院提供
新年開春旅遊,不少人走訪屏東或台東,只為一睹紅藜麥豔麗花穗在綠田間閃耀,人氣超高的紅藜麥,近來在工研院的協助下力拚轉型,產量倍增,搖身一變成為屏東原鄉的代表商品。
有「穀類紅寶石」之稱的紅藜麥,是原住民食用百年以上的傳統作物,具營養價值和抗氧化效果,隨著追求養生的飲食潮流,近年更成國際間熱門養生食物。

計畫主持人、工研院產業服務中心副組長李士畦指出,一開始為了取得當地信任,設下必須在三個月內增加產量目標,團隊從建置作物栽植管理系統,到把廢棄稻殼加入土壤的「生物炭技術」,並調節土壤酸鹼度到達適合紅藜的生長環境。不到一年每分地產量就增加二至三倍。

李士畦說,在原民會支持下導入「農業六級化」計畫,發展原鄉特色產業,不只產量翻倍,紅藜品質也明顯變好,葉寬、株高與穗長都增加,空包彈明顯減少,讓這項不施任何化學藥劑的生態農法,成本比慣行農法低,收益卻明顯增加,農民信心倍增。

工研院正逐步推廣種植紅藜,自屏北的三地門、霧台、瑪家鄉,到屏南的獅子鄉,都可見紅藜的蹤跡,現有種植面積約30公頃,占全台紅藜種植區域逾30%。

「這是一場團體戰!」李士畦說,對原住民最直接的幫助就是增加產量,協助他們組織起來,以協會為主體成為唯一供應商,搶回價格主導權,去年協助成立「屏東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動協會」,已有三分之二農民加入。

原住民﹒農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