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從美國製造 看台美技職教育弱化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2-02 02:0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
台灣應盡快恢復對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重視與投資。圖為新北市推動技職教育扎根,新成立樟樹實創高中。 圖/新北市教育局提供
在美國總統川普的威逼之下,不少製造業企業取消原定於墨西哥的投資,或表態要增加美國本地的投資,「響應」川普增加工作機會的政見,進而協助美國社會重建消失的中產階級。但實際上真能如川普為關鍵選民所勾勒出的願景那般美好,或許還要多觀察,因美國與台灣一樣,勞動市場都有高素質技術人力嚴重不足問題。
回顧過往,美國也曾有過一段幾乎人人有工作的時光。那是在二次大戰後,職業教育興盛的幾年間,許多學生接受完學校紮實的技術性課程訓練後,搖身一變成為飛機機械師、汽車維修技術人員等藍領中產階級,成為美國經濟的中流砥柱。不過,隨著經濟逐漸朝服務業方向發展,白領工作機會、報酬與聲望皆水漲船高,加以1963年的職業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明令90%的補助經費用於社經地位不利者,令大眾易將家貧與吃苦耐勞的藍領工作連在一起,致使學生爭相投入以基礎學術研究為目的的大學,將成為優秀工匠當成次佳選擇,扭曲政府原先的美意。
久而久之,職業性向不合的學生在大學適應困難,學藝不精,為高學歷高失業率問題種下遠因,技職教育質量更因設備投資與教師培訓減少而直線下滑,釀成日後實務工作常態性地缺乏專才,以及產業被迫出走海外的問題。如今,川普政府要求製造業回流,廠商是否能尋得合適的人才,便是問題之一。
此情此景,台灣亦深有體會,且大學及以上學歷求職者長年供過於求,造成求供倍數從2005年起即未曾高於0.5,使大學畢業生第一份工作的每月平均經常性薪資成長緩慢,2015年僅較2011年提高0.9%至27,655元、研究所畢業為32,638元,不如高中職以下初任人員薪資增幅,反映高學歷光環明顯褪色。
誠然,隨著經濟發展,服務業成為產業主流,政府對職業教育的重視減少,以及社會潮流漸以身為白領為榮,恥於成為藍領,實屬自然。但德國經驗可證實,只要職業教育符合產業脈動並洞察未來趨勢,其訓練的人才就可憑藉熟練之技能獲得高薪。因此,德國至今仍有55%的學生就讀技職學校,並通過認證考試,以獲取穩定領得高薪的技術執照。
在知識與實作雙管齊下的職業培訓,以及高能見度的美好職涯保證,2015年德國15~24歲青年失業率降至歷史最低的7.25%,在OECD 36國中僅次於日本的5.58%,並在世界打響德國製造等同高品質保證的名號。而18~24歲受訓者中,有52%留在原培訓領域工作,32%在與課程相關的領域就業,更反映德國技職教育體系的成功。
不過,職業教育也不全是政府單方面的責任,企業也應盡一己之力。由於美國技職教育弱化,使德國在美國設立的3,000多家製造子公司經常陷於人才缺乏的困境。德國美國商會企業展望調查指出,2015年有高達69%的公司反映美國勞工工作技能短缺,且徵才困難度提高,令業者決定複製德國的學徒制度,實施內部訓練與測試,將員工技術能力提升至必要水準。經過在職培訓後,有高達59%表示對培訓成果非常滿意或滿意,僅有11%不滿意,顯見大多數企業投入培訓所創造的效益,遠超過花費的成本。
由此可知,回流美國的製造業未必能立即獲得足夠且合適的人才,協助其順利運作,進而帶動美國經濟成長。同理,與美國技職教育陷入相同困境的台灣,應該盡快恢復對高品質技職教育的重視與投資,並建立起社會對匠人精神的尊重,改變唯有讀書高的落伍舊觀念,預先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打好堅實的人力基礎,改善自2001年起持續超過10%的青年失業率,並在先進製造業即將如火如荼發展之前,號召企業一同加入,共同落實蔡總統就職演說中承諾的給予年輕世代有希望的未來。
德國﹒失業率﹒製造業
公告版位
- Feb 02 Thu 2017 14:37
經濟/從美國製造 看台美技職教育弱化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