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蘇蘅/同婚反同婚和媒體的角色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12-21 02:21聯合報 蘇蘅


最近引起社會最大關注的,莫過於同婚和反同婚議題,本月初,蓄積龐大社會能量的雙方動員逾十萬人上街頭,幾乎全民關注,然而媒體報導卻是異常淡化,有學生問我這是為什麼?

二○○四年麻州成為美國第一個同性婚姻合法的州,當時我在波士頓進修,五月十八日那天,波士頓環球報頭版赫見「麻州寫下同婚合法的里程碑」,一千多對同性伴侶擁進市府機關,搶拔頭籌。

然而在此時,媒體沒忘記反對意見。同一則新聞說,麻州最高法院雖然跑得很快,但總統小布希再次反對,甚至主張修憲限制同婚,當時麻州州長羅姆尼和參議員柯瑞也同表反對。

我所在的麻省理工學院也有兩對伴侶傳喜訊:材料工程系主任蘿娜、劇場設計家比爾先後完婚,校園報紙報喜,也刊出抗議人士照片。

二○○四年是美國大選年,雖然民調只有三成挺同婚,卻因議題是社會道德分水嶺,各界激辯不已,媒體角色也異常重要。

當時反同婚的「美國家庭聯盟」和挺同婚的「人權戰線」強烈對立;媒體不但採訪男女同志暢所欲言,也勾勒反同婚團體的道德訴求;讓不同團體就宗教、家庭、法律權利持續對話,發揮主導角色。

不過同性戀報導確實跌宕起伏。媒體一九六○年代很少報導,到一九七○年代中期,才漸用平權態度報導。

不幸一九八○年代愛滋病氾濫,許多媒體高唱「不正常的性關係」和「遭天譴」調性,這些恐同心理無形中再度醜化同性戀者。

九○年代,出現轉折。「美國新聞編輯人協會」主張「重新教育」媒體及讀者相關知識,並做正確報導。紐時記者傑夫史默茲(Jeff Schmalz)扮演重要角色。

傑夫是同志,卅九歲因愛滋病英年早逝。身在恐同時代,紐時規定只能用homosexual,連gay都不用。傑夫想從點點滴滴改變紐時。

他常去格林威治村採訪同性戀藝術家,用筆婉轉;也為罹愛滋的球員魔術強森、劇作家賴瑞克拉馬寫傳,深度報導名人對抗病魔,讓社會經由感同身受扭轉偏見。

儘管身為同志,傑夫更強調凡事都要平衡報導,他說「記者不要害怕或討好」(without fear or favor)「走在中間就好」(straight down the middle),設定九○年代同性戀的報導典範。

回頭看台灣,本月三日維護婚姻家庭價值的團體再上街,儘管假日缺乏重量級新聞,但第二天多數媒體刻意淡化,這些團體只好上網發照片和文章自力救濟。網路傳出媒體不願報導活動,連國民黨前立委林郁方都用臉書質疑,「是什麼樣的黑色力量,讓台灣媒體噤聲不語」?對此質疑,沒看到媒體有什麼回應。

隔了一周,十日登場的挺同婚音樂會,多數媒體不知是否為表示「公平」,也都做不大,主訴求「修民法爭平權」未獲正視。結果,今年最重要的社會議題,卻都因媒體閃躲,失去應得的重視。

台灣媒體向來對同性戀友善。一九九四年祁家威要求同志結婚權利,當時聯合報還平衡地刊出兩封投書:贊成者支持同婚權,反對者認為子女會認同錯亂。孰料近來同婚修法真正端出來,媒體反而常見進退失據。

同婚議題牽涉甚廣,近乎極端對立,更需要媒體在反歧視原則下,引導雙方溝通討論,求同存異,產生大多數人能接受的進步立法。媒體除了用包容和希望報導同婚,別忘了社會多種聲音同樣需要關懷和對話。(作者為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

同性戀﹒愛滋病﹒同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Andk 的頭像
    Andk

    andk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