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公園竹夢 光影交織入地景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2-21 07:44 聯合報 記者劉宛琳/台北報導

image
客家公園邀請台灣建築獎首獎建築師甘銘源創作,透過竹子純樸、自然特性打造「竹夢地景」。 圖/北市客委會提供
分享竹材在台灣易取得、韌性強,客家公園邀請「台灣建築獎」首獎建築師甘銘源創作,透過竹子打造「竹夢地景」,在天花板組成一張天帳竹網,民眾走過可感受光影變化。本月26、27日還會舉辦竹夢農工藝市集,民眾欣賞地景之餘也可逛逛市集。
甘銘源建築團隊於「2013年雲林農業博覽會園區」獲得建築師雜誌社主辦「台灣建築獎」首獎,在72天博覽會期間讓92萬人見證竹構建築的魅力。客委會主委鍾永豐表示,客家公園再次把得獎作品中令人讚嘆的工法整座呈現在北市。

甘銘源的創作靈感來自兒時記憶,他時常想起小時候村裡孩童圍繞榕樹追跑,陽光穿射大樹葉縫,落下如同花瓣的金色反光,隨風擺動的光影,「現在回想起,如果把記憶中的影格放慢,就是一部標準的波蘭藝術電影」。

甘銘源說,為在綠地景中呈現光影變化,將竹管削成細片,無須捆綁,利用本身特性,以交織疊組的工法,就組成一張天帳竹網,網住陽光、過濾光影,點點陽光如同通過參天的森林一樣。

選用竹材造景,客委會表示,除台灣環境非常適合竹林生長,適度開採更有利竹群新生擴散,且要養成一株可用樹木,需要30年甚至百年以上,而竹子成長快速,4年即可使用,經保存處理,使用壽命更可達30至50年。

甘銘源表示,竹接頭改良設計,強化竹建築結構的穩固性,抗震載重能力絲毫不遜於鋼鐵。客家公園透過竹地景展示,重現農業社會手感編織,同時切入對自然環境的關懷,提醒人們還有一個不傷害土地的選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