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選手 國光獎章該檢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21 05:53 聯合報 曾清淡/資深媒體人(台北市)


我國代表團以一金二銅告別里約奧運,難免悵然落寞。迎向四年後舉行的東京奧運,除了應提早備戰外,國光獎章最好能通盤檢討修訂,以產生更大的激勵作用。

在亞、奧運舞台,國光獎章一向只獎勵獎牌得主,總是聚焦奪牌機會最濃的舉重、跆拳道及射箭。教育部體育署去年修訂時,特別關愛傳統三大類(田徑、游泳、體操),這次連同中華奧會主席林鴻道加碼,等於對三大類祭出每面金牌四千萬元的史上最高額獎金,立意甚佳,卻乏人納入口袋。

事實上,這種懸賞根本不可能落實在真實的體育人生,因為三大類競爭水準頗高,我國選手只能望之垂涎。

翻開奧運史,我國在三大類的金牌數掛零,兩面獎牌都是田徑選手所得:楊傳廣(一九六○年在羅馬,男子十項銀牌);紀政(一九六八年在墨西哥,女子八十公尺跨欄銅牌)。

楊傳廣和紀政當年都是叱吒風雲的明星選手,分別多次打破世界紀錄,他們和奧運金牌無緣,更何況是後進。

田徑被譽為「運動之母」,亞洲選手在奧運摘金屈指可數,第一金是日本織田幹雄的男子三級跳,接著是南部忠平的男子跳遠,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年代;爾後,日本多半是靠馬拉松選手打天下。日本男子四百公尺接力隊這次在里約鍍銀,成為新亮點。

至於中國大陸,名噪一時的男子跳高朱建華,一九八四年在洛杉磯僅獲銅牌。由王軍霞、曲雲霞領軍的遼寧女子長跑「馬家軍」,榮景也如曇花一現。

衡量田徑和游泳的競爭態勢,亞洲選手想要穿金戴銀或掛銅,簡直是終極挑戰。以「風速女王」王惠珍為例,她於巔峰期時,靠二百公尺建功,一九九一年在英國雪菲爾榮獲我國史上第一面世大運金牌,一九九四年贏得廣島亞運冠軍。然而,王惠珍一九九二年在巴塞隆納奧運的兩個項目(一百及二百公尺),都只通過預賽的考驗,第二輪卅二強複賽時就遭淘汰,未能晉級十六強,更別提八強決賽了。

至於競爭水準和奧運同等級的世界田徑錦標賽,我國只有一人晉級過決賽(一九八三年在赫爾辛基,李木財的男子跳遠)。

游泳方面,我從未造就出世界級選手。體操方面,「雙馬王子」張峰治曾在英國伯明罕獲世錦賽跳馬銀牌,接著在美國水牛城世大運得到雙銅,他後來跳機未歸,體操從此後繼無人。

由此看來,奧運三大類獎牌對我國選手而言,真的高不可攀,期盼政府能降低獎勵門檻,注入一股動力。

奧運﹒世大運﹒里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