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新政府必須翻越的三座大山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4-10 01: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將上任的新政府正面臨重重挑戰,其中兩岸關係是否能妥善處理不致造成「地動山搖」,無疑是最受關切的焦點;但真正的關鍵不只於此,而在台灣經濟自身。

隨著520的逼近,對岸的態度也更加嚴峻;不僅經貿談判寸步難行、一個與我斷交的非洲小國正式與大陸建交;而且近年來對內銷市場不無助益的陸客明顯減少,使相關產業備受衝擊,低迷的經濟走勢更將雪上加霜。

尤其是陸客這一項,要在台灣本身的實力羸弱時,才會具有不容忽視的殺傷力;其實八年來我們之所以如此急切引進數百萬陸客,又千方百計希望對岸讓些蠅頭小利,根本原因也正是經濟情勢每下愈況,顧不得引進陸客完全操諸中共政權之手,有如飲鴆止渴。因此,為今之計,唯有儘快加強經濟實力,讓台灣在兩岸折衝上挺直腰桿、進退有據,方有可能立於不敗之地。

但提振經濟實力說來容易,20年來那一位領導者不慷慨激昂,以強化經濟為其職志?而經濟愈整愈弱,已不知將伊於胡底;不也正印證了知易行難,這一切作為都徒勞無功,甚或治絲益棼,而使台灣經濟陷入半世紀以來最不堪的險境。值此關頭,新政府即將展開嶄新的局面;如果無法跳出僵化的思維、陳腐的窠臼、數十年積漸而成的如山障礙,恐怕仍將一事無成,徒令寶貴時機再被蹉跎,而迫切的危機進一步加深。

橫亙眼前有三座大山,乃是前幾任政權十餘年之功堆積而成。最急迫需要翻越的一座,就是沿用近30年的經濟發展模式忽然崩壞。任一經濟的運轉、進步,無可避免都需要一套經濟發展模式為其基本架構;否則不但混亂失序,更將誤陷歧途、自毀長城。因此我們必須重建一套有效的新發展模式指引經濟前行,否則不待他人威脅,台灣就會地動山搖。

自1986年世界工廠退出台灣後,我們就仰賴在東南亞與大陸陸續出現的世界工廠做為中上游產業的支撐;快速增長的中間財出口,而成為台灣經濟成長的主要活泉。近年來依賴快速加深,其貢獻度已高達經濟成長率的四分之三,思之即不寒而慄。

未料就在我們高喊要降低對大陸經濟依賴時,對岸卻忽然決定要轉型,由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而且加緊腳步,最近已接近完成;因而一舉粉碎了台灣中間財的出路,經濟成長率乃一瀉千里,在新出路出現之前,難以回歸正常。但大陸的世界工廠太過龐大,環目四顧,數年之間,無可取代;我們必須放棄此一期待,設法盤點台灣的其他優勢條件,據以建立可大可久的新發展模式。

另一座難以翻越的大山,就是正以破世界紀錄的速度飛快前進的少子化問題。它一方面持續削減可用的勞動力,一方面使有效需求持續萎縮;又因計算GDP的基數不斷降低,而從名目上壓縮經濟成長率。日本即因少子化問題不斷惡化,而陷入失落的20年,目前正進入第三個十年,仍無法扭轉。台灣正亦步亦趨地蹈其覆轍。

第三座大山較前二者猶為可怕。語云,「青年是國家的未來」;但20餘年來,歷經三位領導者,一面扭曲大學教育的風氣,一面澈底摧毀技職體系,使可用勞動力的數量大減,而且專業技術人才的供給同時受到衝擊;眼前許多業者已高歎無人才可用,靠花甲老技師勉強支撐;一旦人才盡皆毀棄,國家將無未來。

這三座大山不只是阻擋去路,更有可能壓垮台灣。新政府若能痛下決心勇敢翻越,台灣經濟恢復元氣,地動山搖亦不足懼。但若輕忽視之,經濟沈淪無日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