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大談判時代 蔡準備好了?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5-11-25 02:07聯合報 左正東/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北市)

馬習會落幕後,民進黨蔡主席表示,選後希望與對岸展開溝通,一個兩岸大談判的時代儼然到來。兩岸談判能否成功,決定於對彼此核心利益的取捨達成共識。對此,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及芬蘭與蘇聯之間的談判,有相當參考價值。

為解決二戰後的以巴衝突,一九九一年馬德里和平會議提出「以土地換和平」,拉賓政府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在一九九三年八月達成協議,在以色列占領區建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向「以土地換和平」大步邁進。只是以色列國內的看法兩極,隨著拉賓遇刺,從自治政府到兩國方案的下一里路難以推進,兩個社會的暴力相向延續至今,仍然無解。

至於一次大戰獨立的芬蘭,則是於一九三九至一九四四年兩次面對蘇聯入侵,在戰敗後割地賠款。一九四五年巴錫基維接任總理,力行「以尊蘇換自由」,不參加馬歇爾計畫和北約組織,並與蘇立約,同意若蘇聯為德國或其盟國所威脅,芬蘭將允許蘇軍入境,並予協助。蘇聯由此控制芬蘭軍事與外交,而芬蘭換得內政自主,沒有落入東歐國家的附庸命運。

和解的基礎是交換,以巴和蘇芬這兩組交換公式,固然有相應的國際環境,但主要還是兩方自己談判決定。相反的,兩岸間的交換公式—以形式一中換實質獨立—最初是兩強之間的默契,季辛吉一九七一年訪問北京時,即表達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一中一台和兩個中國,其後毛澤東表示北京對台灣問題可等一百年。一九七九年華府與北京建交,雙方默契是美台斷交,兩岸問題和平解決。換言之,形式一中與實質獨立的交換公式,早在一九七○年代即為兩強確定。

馬總統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沒有超出上述公式,但有重點與新意。重點是對兩岸未來保持開放,一九九○年代國內曾將一中稱為「未來一中」,陳總統提出「兩岸統合論」,同樣是以未來一中尋求兩岸和解。相反的,馬總統的一中是現在式,更符合國人對未來保持開放的期待。二是將一中立基於中華民國憲法,若對岸要台灣堅守一中,就必須承認中華民國憲法,承認另一套憲政秩序和政治實體,與北京並存。馬習會,是大陸對治權分立從不否認邁向承認的一大步。

但是,八年來兩岸之間的關鍵問題未能解決,反映這套公式的侷限。第一是馬總統基於憲法的一中表述,能否經得起政黨輪替的考驗。第二是兩岸間以各表呈現的形式一中,如何解決國際上北京優勢對台北活動空間的框架。前者受限於台灣社會變化,後者有賴於國際環境。兩者之間的矛盾與統合,端賴於詮釋。一中要能存活於已有獨特認同的台灣,和扭轉各國只承認北京的外交現實,在台灣內部,要將一中朝兩中詮釋,才能被社會接受;在國際上,要將兩中說成一中,方能讓各國放心接納台灣。馬習會時馬總統對一中各表的表述,受到許多國人批評質疑,正說明兩種舞台交疊時的詮釋困難。

在兩岸大談判時代來到之際,我們社會必須對可欲和可能的交換公式,做好心理準備。馬習會的訊息是,馬總統對兩岸關係的信念與實踐,是對岸目前可期的最高標準,若下屆總統與馬總統完全一致,兩岸關係的高峰可高如領袖峰會。若非完全一樣,但符合過去建立的交換公式,或許有低於領袖峰會的次佳選項。只是若完全沒有交換公式存在,要期待能維持現狀,恐怕會非常困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