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環保署長魏國彥:防堵與切割 抗蚊子兵團
2015-10-14 01:36:56 聯合報 魏國彥/環保署署長(台北市)
民眾聞登革熱色變,面對台南大面積感染源區,應如何進行滅蚊動員?我想到生態學中對於瀕臨絕滅的生物的保育原理,「愛者欲其生,惡者欲其死」,反向操作即可。

生物多樣性消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棲地消失與棲地破碎。環保署向來所推廣的「巡、倒、清、刷」符合「棲地消失」的原則,就是消除戶外棄置容器的積水孳生源。需要另外加強「破碎化」的戰略,所謂「破碎化」並非打破瓶瓶罐罐、花盆、輪胎,而是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來切割棲地。

中央防疫指揮中心成立之後,我們開始執行「防堵與切割」的戰略。第一期行動先在疫區熱區外緣形成防堵圈,第二期加上東西向的橫貫切穿,攔腰分割台南市成為南北兩大戰區,第三期進行各防堵包圍圈內的縱橫切割。

每次切割係沿道路或地窪區或特定民居型態(多院落或透天厝)線性延伸,沿線的斷面寬度約五十公尺到一百公尺不等,開闢出縱橫交錯的病媒蚊防治「防火巷」。當防火巷開闢完成時,等同形成新的「防堵圈」,各區里社區就可以在這縮小的區域中繼續進行切割與碎化。「防堵與切割」不斷重複、不斷縮小,動員與管理的行政層次也可由中央、市、區的層級逐漸下降到里鄰與社區。

以學術語言描述,「防堵與切割」戰略有三個基礎:一、「生物演化與絕滅」中的「島嶼生物地理學」,強調棲地破碎化的效果;二、破碎化過程蘊含「碎形幾何」的數學與過程,可在不同的地理與行政尺度上不斷複製,有利行政作為與效率;三、作為「機會主義者」的蚊蟲,其孳生蔓延如同森林失火,其撲滅之道與森林救火有相似之處,這也是上述防堵圈與開闢防火巷用語之來源;四、細菌繁殖、蚊蟲孳生與森林大火的過程都是幾何級數成長,破解之道,亦需讓病媒蚊數目以幾何級數方式下降,島嶼生物地理學的學理與實例表現出這樣的能耐,提供了新的防疫戰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