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為何等待羅賓漢?
2015-10-14 01:36: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英國有羅賓漢,台灣有廖添丁,民間津津樂道他們行俠仗義、劫富濟貧的故事,雖未必盡符史實,但傳奇卻代代相傳。古今中外皆然,社會嚮往著「俠盜」、「義賊」模式。

今年諾貝爾醫學獎頒給屠呦呦等三人,國際科學界承認這次選拔有別於傳統標準,關注落後國家居民健康,十分難得。經濟獎則頒給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迪頓,他獲獎後表示,一生研究旨在「關心世界窮人,如何讓他們過好日子」。

學界菁英何嘗不知,社會現況改變不易,唯有投注心血智慧於扶弱濟貧,方得心安。且看廿一世紀的窮人生活是何種景象?本報昨日刊出印度一處廢棄礦坑裡,八歲童工滿頭滿身灰塵,徒手採出廣為化妝品使用的「雲母」礦,上學讀書或飽餐一頓皆為奢望。公益組織「挽救童年運動」呼籲,凡使用摻有雲母的產品之消費者,都該承擔責任讓這些孩子上學。

很多消費者心想,自己只不過買了一條口紅,怎知成了壓榨童工的共犯結構一環?但更多的共犯結構者,不是出於無知。同一版面的新聞報導,臉書的英國分公司去年進帳超過台幣五十億元,繳稅卻僅廿二萬元;原來公司以分紅方式讓員工每人平均進帳超過千萬台幣,而這樣的作帳方式卻讓帳面虧損,故僅繳最低稅負,對英國國庫貢獻甚至低於一名勞工。

這故事聽來何等熟悉!台灣電子業等高科技產業在興盛期,造就出多少身價不菲的科技新貴,公司和員工收入都高到令小老百姓不可想像,卻持續躲在獎投條例、促產條例、產創條例等由政策明白賦予的「避稅條款」之下。業界遊說立法成效驚人,但從社會公義角度看,說得過去嗎?

難怪,這世間繼續徒勞地等待著羅賓漢和廖添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