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 應當珍惜山林
2015-08-12 01:34:58 聯合報 林登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台中市)
蘇迪勒颱風豪雨造成大台北地區自來水空前混濁。報載近因可能是上游南勢溪七八年前崩塌未處理,遠因可能是南勢溪過度開發,近因和遠因或許都尚待確認,但最根本的原因則毋庸置疑是對山林保護水源沒有足夠的尊重,對飲水思源缺乏深刻體認。

去年下半年開始台灣面臨嚴重乾旱,連多雨的宜蘭,今年一二月降雨只有一百廿毫米,不到長期平均值一半。今年四月一日到宜蘭和新北市交界的福山,走到筆者研究團隊進行長期試驗的集水區,潺潺清澈的流水不停的從集水區流出。多年前曾沿著集水區向上探尋,源頭就是山林的坡地,坡腳但見涓涓細流,就是這些難以計數的涓涓細流漸漸匯聚成集水區的溪水,然後一個個小集水區的水匯聚成哈盆溪終年不斷的清流,哈盆溪向下注入南勢溪之後再和其他小溪匯聚到台北數百萬民眾所仰賴的翡翠水庫。

在樹木和地表植物覆蓋良好的森林裡,即使暴雨襲來,也會先被樹冠攔截,再被較低矮的樹、灌木、草本植物以及地表的枯枝落葉層層攔阻,每一層都留住了一部分的水,也都緩和了雨水從天而降的磅礡氣勢,等到雨水接觸到土壤時,已不見狂暴。而土壤因為森林沒被破壞,所以透水性良好,讓水可快速滲入土中,再被土壤留置,超過土壤留置能力的水才流向集水區河道。雨停後超過土壤留置能力的水被重力持續向下帶出。水越來越少時流出的速度越來越慢,一如水塔水越來越少時流速越來越慢。但即使雨停了一周,土壤深處還是相當潮濕,水還是超過土壤能留置的能力,還會慢慢流成為我們所見的潺潺流水

反觀在林木被砍伐、地表植物被破壞的地方,暴雨在沒有植物的阻攔下,挾帶萬鈞之勢直接撲向大地,表層肥沃的土壤首當其衝,被大量侵蝕。加上砍伐擾動的過程把土壤壓得更為密實,所以孔隙減少了,留置水的能力也就下降了,降雨的速率容易超過入滲到土壤的速率,無法滲入土壤的水就直接在地表漫流,繼續侵蝕土壤,形成滾滾濁流造成河道水庫的淤塞。

為了研究上的需要,我們幾位研究人員,曾於颱風期間在福山收集雨水及溪流水,目睹在颱風暴雨最劇烈時,森林內幾乎看不到水在地表漫流,但是在沒有植物的林間小徑上,大水猶如小型瀑布急瀉而下,森林涵養水源的能力令人嘆為觀止!而且不管林外是怎樣的風強雨急,在林內仍是一片寧靜。颱風過後爬上為觀測氣象而架設的氣象塔上,環顧四周植被覆蓋良好的地方,少有崩塌,下山返家現清除樹木而開闢的山路有十餘處崩塌,再次見證破壞山林導致山崩地滑。

在暴雨時緩和了急雨減少災難發生,在乾旱時涓涓細流滋潤大地,山林值得敬畏,更值得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