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文化彩繪 服飾配件不馬虎
2015-07-23 08:12:01 聯合報 記者陳妍霖/埔里報導
藝文工作者邱若龍將平埔巴宰族獵鹿的文化生動彩繪。 記者陳妍霖/攝影
分享台灣平埔族群中的巴宰族多集中在南投縣埔里鎮愛蘭地區,為了保存巴宰族文化,愛蘭里邀來台灣知名漫畫家、電影「賽德克.巴萊」美術指導師邱若龍彩繪。
全台泛巴宰族(含巴宰族、噶哈巫族),人數將近1萬人,地方為了保存及傳揚巴宰族文化,向農委會水保局申請「農村再生計畫」,並選在「愛蘭洗衣場」彩繪綠美化,由長期研究高山原住民、平埔族文化的邱若龍親自彩繪。
「彩繪不馬虎」邱若龍說,族人身上的服飾、配件都經過考究,也和地方耆老討論過,在鐵板上油漆構圖完,再由社區婆婆媽媽上色,花費兩天就彩繪完畢。
文史學者鄧相揚說,農曆11月15日是巴宰族傳統過年節日,通常會由男人出外狩獵捕鹿,再帶回家用,以鹿肉及小米酒祭祖,並唱「挨央祖靈歌」、跳「牽田跳舞」,彩繪圖呈現的正是傳統巴宰族的文化。
愛蘭里長陳文富說,愛蘭里有豐富的巴宰族文化,卻沒有圖騰意象,怕文化漸漸消失,透過邱若龍的彩繪,可讓在地居民及遊客一窺早期族人的生活型態,「洗衣場」是第一個彩繪位置,未來還會再選擇其他處彩繪。
黃三元文物展 邀素蘭小姐回娘家
2015-07-23 08:11:58 聯合報 記者凌筠婷/埔心報導
彰化縣埔心鄉長張乘瑜(左一)邀請埔心鄉內名為「素蘭」的鄉民回娘家。 記者凌筠婷/攝影
分享寶島歌王黃三元以一曲「素蘭小姐要出嫁」風靡全台,彰化縣埔心鄉黃三元故居這個周末將舉辦寶島歌王黃三元文物展,同時展出50年代的古嫁妝和舊黑膠唱片,並邀請鄉內的「素蘭小姐」回娘家,同時推廣埔心鄉農特產「金蜜芒果」。
埔心鄉鄉長張乘瑜表示,「黃三元故居」是埔心鄉重要的文化景點,卻鮮少人知道相當可惜,這次文物展展出黃三元的秀服、曲譜等,更有黃三元昔日的樂器,同時配合「素蘭小姐要出嫁」的主題,舉辦「古嫁妝」展覽,展出農業時代嫁女兒所附帶的嫁妝,像是過去會在迎娶隊伍最後面、又稱為「尾擔」的「子孫桶」、便溺用的「馬桶」、洗澡用的「腳桶」及產兒用的「腰桶」等器物。
埔心鄉公所也邀請鄉內的「素蘭小姐回娘家」,張乘瑜說,他的妻子名字就是「素蘭」,據他所知埔心鄉共有21名「素蘭」,當天素蘭小姐只要憑證件,就可以領取贈品,歡迎素蘭小姐前來共襄盛舉。現場還會展出黑膠唱片,讓民眾體會黑膠唱片音色之美。
埔心鄉公所為了鼓勵民眾更認識埔心,將分別在張氏古厝、葡萄隧道、埤腳中西合璧古厝設立集點蓋戳章贈獎活動,以黃三元故居為終點,民眾只要集滿3個戳章返回終點,即可兌換贈品,更邀請知名藝人陳隨意、謝宜君獻唱,以及黃三元姪子演唱黃三元成名曲。
羅東里長森巴鼓隊 復古味十足
2015-07-23 08:11:56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羅東報導
羅東里長森巴鼓隊昨天成軍,20名里長復古登場。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里長不只為民眾打拚,也重視藝術文化!」全國唯一的羅東里長森巴鼓隊昨天成軍,連日緊鑼密鼓練習,下月1日的踩街大遊行,大家就可以看到最「炫」的森巴鼓表演。
羅東里長森巴鼓隊去年成立,今年成員「大換血」,近一半隊員都是新任里長,因應今年藝穗節的「復古」主題,鎮公所也幫隊員設計亮晶晶的襯衫、喇叭褲,里長們戴上彩色假髮和太陽眼鏡,手持鼓棒、敲打森巴鼓,為活動增添「嬌」點。
統籌練習的林美悅表示,里長平常工作繁忙,但鎮內23個里中有20個里長都加入,十分難得。大家利用每天傍晚5至7時的下班時間練習,一開始都覺得很排斥,認為森巴鼓很難、節奏太強烈,後來都樂在其中。打鼓不僅增加里長們的凝聚力和團結,透過平常練習,新任里長們也更熟悉鎮公所事務、互相交流。
「可以運動又能交朋友!」鼓隊裡最年輕的國華里長張蕙蘭說,當初抱著學習、交流的態度加入,一開始有點跟不上節奏,現在已得心應手,可以流汗又能跟其他里長互動,非常期待這次的演出。
羅東鎮公所昨晚也在中山公園舉辦跳蚤市場,義賣所得將納入鎮公所仁愛基金專戶,捐給鎮內慈善機構,現場拍賣60輛二手腳踏車,開放民眾標購,吸引不少民眾搶標。
農村領航員 30素人發表有聲書
2015-07-23 08:11:54 聯合報 記者段鴻裕/花蓮報導
農村素人有聲書發表,陳阿登、黃春玉是夫妻檔(圖);黃德勇以傳承、發揚撒奇萊雅族歷史入選;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林有志讚揚他的貢獻。 記者段鴻裕/攝影
分享「你們都是『農村英雄』!」農委會水土保持局長李鎮洋昨天參加花蓮分局連續第3年收錄出版的「《農村素人生活圖文誌》成果發表會」,大讚花蓮分局用心發掘默默帶領農村朝生態、文化、產業、青年農民轉型發展的農村英雄,未來,將從農村素人、農村英雄中選拔全國農村領航員,到日本與農村達人交流,產生更多激勵,重新注入台灣的農村。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長陳淑媛帶領員工,於民國101年首創發表《典藏30農村素人》與《農村生活趣.素人告訴你》兩冊生活圖文誌,以圖文、影音記錄30名農村素人,在全國和農村獲得熱烈回響;3年來,每年收錄30名農村素人編輯有聲書,至今共發掘90名涵蓋歷史文化、產業發展、生活智慧等的農村素人,也記錄花蓮縣各地農村的發展與轉型,讓各界透過有聲書,更貼近花蓮的農村。
農村素人有聲書發表,陳阿登、黃春玉是夫妻檔;黃德勇(圖右)以傳承、發揚撒奇萊雅族歷史入選;行政院東部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林有志(圖左)讚揚他的貢獻。 記者段鴻裕/攝影
分享
昨天,第3冊《農村素人生活圖文誌》正式發表,各界人士雲集;今年收錄的《花蓮最美的風情—農村素人》有聲書,共30人,平均年齡71歲,有17人超過70歲,最高齡的是富里鄉石牌社區89歲的鍾金來,他開創「天賜糧源」的米品牌,傳承給兒孫。
特別的是今年有楊阿信及楊清茂、張進忠及徐張榮域、曾文珍及曾國旗3對父子檔,與陳文良及林阿梅、陳阿登及黃春玉兩對夫妻檔入選。楊阿信開拓瑞穗鄉富興村的鳳梨產業,楊清茂協助轉型,提升農業價值;陳文良夫婦是豐濱鄉復興部落耆老,協助推動公共事務、解說導覽、彈奏中山琴歡迎訪客等,讓部落越來越活絡。
另外,撒奇萊雅族撒固兒部落的頭目、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專門委員黃德勇,也以推動、保存、發揚撒奇萊雅族正名及傳承而入選,他也期盼未來透過中央與地方的努力,讓撒奇萊雅族的光榮永遠傳承。
水土保持局花蓮分局更出「90農村素人大富翁」遊戲,讓花蓮民眾或遊客對他們有更深印象。
古坑小櫻桃鳳梨 比臉還大
2015-07-23 08:11:55 聯合報 記者李京昇/古坑報導
古坑鄉新品種小櫻桃鳳梨,自然生長就是平常鳳梨的2倍大。 記者李京昇/攝影
分享「這是鳳梨嗎?比一個人的臉還要大」,雲林縣古坑鄉新品種鳳梨「小櫻桃」正值產期,巨大的果實是一般鳳梨的2倍大,不必施打激素催熟,自然生長就比人臉還大。
「小櫻桃」鳳梨也屬於黃金蜜鳳梨的一種,在市面上銷售其實已近5年,只是不廣為人知。
農曆6至8月是「小櫻桃」產期,乙品水果行老闆張良旭打趣的說,會稱呼它小櫻桃,是故意在名稱與視覺上有反差,讓消費者更印象深刻。
張良旭提到,小櫻桃鳳梨在栽種上較容易、管理也簡單許多,不用特別施很多肥料或農業,也不添加任何生長激素,就能自然長成7、8斤重,曾有農友栽種出巨無霸小櫻桃鳳梨,將近15斤重。
張良旭說,小櫻桃鳳梨的纖維細、肉質好,口感非常綿密,甜度也都穩定在15度上下,市售價格1斤約20元,相當物美價廉;但較大顆的果實,一般消費者比較不接受,目前主要銷到北部,未來可能會因應市場需求,嘗試把果實縮小一點。
古樸雙溪區 藝術家進駐點綴
2015-07-23 08:11:57 聯合報 記者張芮瑜/新北報導
浪人藝術家「崔西」將以建築外牆當作畫布創作。 記者張芮瑜/攝影
分享新北市雙溪區城鎮氣氛古樸、簡約,境內老人人口多,在雙溪在地文化協會的推動下,地方意識漸漸抬頭。浪人藝術家「崔西」在頂雙溪文化協會創辦人小毛的推薦下,進駐雙溪當駐點創作家,未來將在雙溪各角落作畫,將雙溪點綴成與眾不同的鄉鎮。
崔西過去在全台各縣市做街頭塗鴉、繪製壁畫,上月結束在花蓮的駐點創作後,上周起來到雙溪當駐點創作家,他對雙溪美景感到讚嘆萬分,26日起即將拾起畫筆,在雙溪鄰里間塗鴉彩繪,盼能以自己深刻的在地觀察,為雙溪貢獻心力。
「一開始我覺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會是種破壞」年僅25歲的創作家崔西坦言,起初來到雙溪,看到境內阿公阿嬤眾多,讓他很不習慣,認為自己擅長的人像、當代藝術創作有點「太外來了!」
後來經過又在雙溪待了幾天,騎著機車在巷間四處繞,崔西逐漸改變自己的想法,調整自己的畫風,創作方向一樣維持以「人」為主軸,雖不會畫「人像」,但能以觀察在地居民生活態度的方式,結合當地素材如米袋,在牆壁上繪出幾何圖形、線條,再搭配街頭塗鴉呈現。
同樣擅長詩、詞等文體創作的崔西說,在畫壁畫之餘,也希望能夠在自己的畫布上畫油畫、寫詩詞,未來離開雙溪前,送給對自己產生影響、喜歡的雙溪居民。
崔西把自己定位為「來到雙溪的過客」,對彩繪鄰里牆壁不居功,但送上自己的實質作品,讓他覺得「這才算是真的留下些東西」。
消防員愛石雕 消防栓也成作品
2015-07-23 08:12:00 聯合報 記者林宛諭/溪州報導
溪州消防分隊消防員張敏毅會石雕,他還以消防為主題雕刻了消防栓、消防斧、救生艇等作品。 記者林宛諭/攝影
分享彰化縣溪州消防分隊消防員張敏毅會石雕,他以消防為主題陸續雕刻了消防栓、消防斧、救生艇等作品,當消防員全天都在備戰狀態,神經很緊繃,雕刻石頭是他放鬆、磨耐心的方式。
張敏毅喜歡蒐集老東西,又會石雕,他說20幾年前因為到二水救溺,看到有人在撿石頭,才注意到二水做硯雕有名的螺溪石,後來還去參加文化局舉辦的硯雕班,並加入硯雕協會,因為協會希望學員能拿出作品參展,他笑說,又不能「老是只拿出同一件」作品展出,所以只好給自己壓力,好好創作石雕。
他不只雕消防主題,也雕昆蟲花草等,為了雕蜥蝪,請朋友抓隻蜥蝪養了好幾天,一邊雕、一邊看,他說要雕出神韻才是功夫,否則只有匠氣。
消防斧的作品也令人玩味,一隻甲蟲與消防斧像是在對峙中,作品不只展現力與美,石雕仿木頭的紋路也極細緻,而且他要傳達「明知不可為而為」的精神,也註解了消防員是個要在生死關頭拚命的行業。
剛學石雕時,有一次村中一位耆老看著他敲敲打打,用很狐疑的眼神看他,後來得知老先生去問別人他是不是頭殼壞掉,等到一年後看到作品,才恍然大悟用台語說「真水嘛,不成猴」(很漂亮,好小子之意)。
身分證、門牌演進 八德戶政所看得到
2015-07-23 08:00:34 聯合報 記者張雅婷/八德報導
40年代的門牌,隨著時代變遷,也換了不同裝扮。 記者張雅婷/攝影
分享「哇!這是日據時代的戶口調查簿、這是光復後期的身分證……」桃園市八德區戶政事務所長年展出自日據時代的戶口調查簿、身分證,以及充滿時代記憶的各式門牌,讓不少洽公的民眾大開眼界。
位於戶政所二樓小展示檯,搜羅了各年代不同的身分證,根據歷史資料,民國35年首次全面核發身分證,後來歷經43年、54年、64年、75年全面換發身分證;94年至今,現有的新式身分證為記載以來第五次換發。
依據戶政所秘書陳凱福論文資料,珍貴的日據時代戶口調查簿,日治時期明治36年實施台灣史上首次戶口普查,明治39年建立全國性戶籍登記制度,並編制戶口調查。台灣光復後仍沿用日據時期之規定,並由警察機關接辦,相關珍貴歷史資料,在戶政所都能查詢得到。
甚至連住家門牌,自民國41年起加註村名、60年加註郵遞區號,連同門牌改制前後,左右寫法不同,都留存下來供後代了解時代變遷與作法。
戶政所主任王瓊慧表示,歡迎大家洽公時上樓參觀,有專人解說並提供導覽服務,希望幫助大家快速了解生活周遭文物的歷史。
公告版位
- Jul 23 Thu 2015 22:56
台灣百寶鄉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