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筆記/ 「宅」不是問題 疏離才是
2015-07-23 01:51:52 聯合報 張立
全球搜尋引擎龍頭谷歌(Google),上周五股價一天大漲百分之十六,單日市值激增兩兆台幣,主要受惠於行動業務快速成長。到哪都離不開網路,這是現代社會特徵之一。

另一方面,台灣正步入與日本相同的高齡社會,更有甚者,未來五十年內,台灣人口將因過度集中都會區呈現集體老化。大量老年人口宅在家裡,也是社會要面對的問題之一。

網路與老年人口,看似並不相關,卻因高齡長者快速加入網路世界,已將兩者可能面臨的問題密切牽連在一起。

廿多年前,個人電腦開始普及的時候,聽到有人出國留學主修電腦,總讓人肅然起敬。當時電腦程式不僅深奧難懂,甚至連如何操作都充滿玄機,這是數位落差的源起。

就這幾年光景,簡單而直覺的智慧手機已逐漸取代電腦,使用者不需要懂冰冷的程式,也讓高齡者終於甩掉「電腦文盲」的遺憾,快速投身網路時代。

相對於年輕人本來就是數位時代的原住民,年長者是由紙本世代移民到數位;智慧手機「傻瓜化」的趨勢,原本應該可以減少世代間的數位落差,但事實是,世代間已發展出不同的使用模式,數位落差並沒有因此縮減。

根據多項使用者調查,愈來愈多高齡者是LINE的重度使用者,特別是退休族群轉文數量,遠高於年輕人;網路上流傳許久的訊息、錯誤知識,或是不太好笑的笑話,持續被流傳著,也常分享兒孫輩,只是小輩多不買帳。

對於上有高堂,下有幼子的中年人,LINE是工作與生活必備的通訊軟體;比起高齡者,中年人還多了一項工具——臉書。中年人使用臉書,有許多人是因為想知道子女的動態,自己平時大多扮演潛水者的角色。尷尬的是,子女臉書可能早把父母封鎖。

年輕一輩的,習慣於無聲的網路環境,不喜歡爺奶們LINE的叮叮咚咚,多半靜音或是已讀不回;而對於父母輩臉書監控,不想給長輩看的內容,則另以Instagram發文。

同樣的網路,仍舊是不同的世界;同儕間即使網路上交往頻繁,但現實生活上卻很疏離,更何況是不同年齡層,小至家庭,大至社會,代間差異很大,人與人的距離很遠。

為縮短城市與偏鄉的學習落差,總有人熱血奉獻,但是數位落差卻始終沒被重視,老宅與小宅的鴻溝也比以往更大。北捷又出現隨機砍人事件,台北市長柯文哲說,「宅男」是社會安全網的破洞,後來改口稱「孤立疏離者」,孤立、疏離確實才是這個社會更大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