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又見隨機砍人/隨機犯之謎 他們的腦不一樣?
2015-07-23 01:51:54 聯合報 陳若璋/慈濟大學人發系臨床心理組教授
隨機殺人案一樁接一樁後,柯市長提出對宅男的心理衛生篩選機制,又引起討論。過去類似事件後的討論大多皆是亡羊補牢的建議,但僅能亡羊補牢嗎?還是可以事先辨識與預防呢?鄭捷事件後,本人接受許多大專院校的邀請,提供如何辨識可能的高危險暴力犯及相關處遇流程的技術,希望能夠提高相關機構的辨識與預防能力,本人相信提高這些能力比建立篩選機制更重要。

他們到底是生而邪惡,還是大腦生病?報載這些隨機犯在落網、應訊中,像冷血動物,毫無畏懼之色,之後能吃能睡;就像鄭捷每次開庭時的毫不在乎,而割喉案之龔嫌及此次之郭嫌亦神情冷漠。他們是怎麼回事?

媒體常提及這類兇嫌是「反社會人格」,其實是錯誤的。在精神醫療診斷手冊中,「反社會人格」指的是那些從青少年期,不停的欺騙、偷竊、打架傷害及反覆進出監獄的犯人(如陳進興);反看最近的隨機犯,過去並無打架鬧事及進出監獄之紀錄;在精神醫學診斷中,有更貼近的描繪應為:「心理病態者」。二千年加拿大的Dr. Hare及其同儕,對這類犯案者有完整的描述:「傾向使用冷血的威嚇與暴力來滿足慾望;不論其行為後果多嚴重,對別人傷害多大,完全不會自責或內疚;藐視所有社會規範與他人權利;更習於從被害人的痛苦中獲得樂趣…」。君不見這些描述都極為貼近上述兩人。

之後又有上百篇的論文探討這些心理病態者形成的主因:一為後天家庭教養及創傷交織而成;二為生理成因。許多心理病態者的國外犯人,其生長的過程大多出身混亂的家庭,極度的虐待,極不良管教;但也不是人人皆有這些混亂的生長史,如美國兇殘虐殺十一人的Dennis Rader,他就有正常的家庭及工作,同時是教會的領導者,平日過著雙面的生活,甚至被抓後,有女性朋友反諷感嘆說:「過去若我晚歸,最想找陪伴回家的人就是他」。

至於生理成因,有假說認為他們大腦皮質喚起水準(大腦皮質額葉處)有問題,故需要尋求更高度的刺激,甚至不惜冷血虐殺,以避免乏味、無聊;目前最新且最具權威的心理病態者專家基爾博士(Dr. Kiehl),使用了三四百個這類犯人進行腦波及核磁共振的檢測,發現他們有九十七%的腦波異常;其大腦結構與常人不同,他稱為「副邊緣系統缺損」現象,來解釋這些犯人為何沒有太多的情緒且極其殘忍。

這種人可以教化嗎?其實過去十年這類治療研究讓我們悲觀:當他們在監獄時,經常變成模範犯人,但出獄後再犯比率卻比一般犯人高三倍,再犯下更兇殘案件比率也較一般犯人高五倍。

成人「心理病態者」雖然目前研究顯示可教化程度不高,但基爾博士卻建議我們對於呈現相同症狀的兒童、青少年,可用新的量表來篩選,在這些症狀變得嚴重前,嘗試大量介入與處遇。

台灣精神醫療界、法務系統及校園應積極了解這些新的篩選量表及治療方案。教育部及立法機構也需盡速制定通報系統。未來若有類似鄭捷的同學在校園內號稱要大量殺人,學校除需積極通報外,更應制定類似像性騷擾、性侵相對人處置辦法:進行八到十次的強制輔導;類似像龔嫌等不在校園系統內而被辨識出來的潛在暴力犯,社會及醫療體制也需放寬強制送醫的可能性而強制住院監禁評估,避免讓社會大眾痛心疾首的兇殘事件再發生。相關機構和教育部趕快行動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