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亞競逐 別蹈「甲午」覆轍
2015-04-17 01:45:45 聯合報 林泉忠/中研院近史所副研究員(台北市)
兩甲子前之今日,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署影響整個東亞百年命運的《馬關條約》。該條約改變東亞區域格局,框定此後中日兩國的發展軌跡,並影響迄今。
甲午戰爭爆發之背景,既涉及中日國力之逆轉,又與海權與領土之爭息息相關,與今日東亞之局勢頗有幾分相似。
從世界體系變遷角度言,若說鴉片戰爭是東西方「中心」的世紀對決,確定此後兩百年西方領導世界的趨勢;那麼甲午戰爭則是東方世界新舊「中心」的碰撞,導致以中國為中心的「中華世界體系」瓦解,同時宣告日本取代中國成東方新霸主,開啟了新「一哥」領航的「日本時代」,也揭開延續兩甲子競逐關係的序幕。
《馬關條約》對中國的最大影響,是強化國父孫中山的革命意志,加速清王朝的覆亡;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帝國增強征服東亞的自信,並透過日俄戰爭、併吞韓國、發動「九一八」與「七七事變」,一步步走向軍國主義道路。「甲午」與「馬關」還在思想領域中,引發近代中國人對東方社會在西化與現代化議題上的思辨、日本人對日本與亞洲間關係與定位的討論,並延續至今。
儘管在甲午戰爭中敗北,當時的中國人,尤其是年輕人,立即掀起一個理性的民族反思:作為「老師」的中國,為什麼敗給一直是「學生」的日本?為了尋求答案,中國青年帶著求知與改革祖國的理想,奔赴東瀛,掀開了「以日為師」的新時代。
另一方面,原處中國「周邊」的琉球、台灣、韓國,在「中心」更替歲月裏,被納進了日本帝國的新體系。
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也曾出現過社會菁英「做日本人」的風潮,只是這些台灣社會的「新日本人」只做到一九四五年就隨著「光復」而中止。不過,在戰後重新摸索自我認同的漫長歲月裏,曾經「做日本人」的經驗與社會記憶,在歷經陳儀部隊的接收、「二二八」事件、國府遷台、白色恐怖衝擊後,不僅在認同道路上,也在形塑民主政體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甲午」與「馬關」還改變了釣魚台的命運。一八九五年一月,正當清朝節節敗退之際,鑒於「當時之情勢與今日大異」,於是日本透過祕密內閣決議,將釣魚台各島納入日本帝國的版圖。
中華民國視釣魚台為台灣之附屬島嶼,根據《馬關條約》與台灣一併割讓給日本,因此日本必須於戰後隨同台澎歸還中華民國。
此外,正由於日本當年獲取釣魚台是乘不義的戰爭而得之,使釣魚台問題先天性地添加了「歷史問題」的色彩,導致領土問題更趨複雜。
檢視今日中、日、台、韓等複雜的多邊關係與弔詭的區域秩序,不難發現其中不乏「甲午馬關後遺症」之歷史淵源。時值《馬關條約》簽署兩甲子,省思歷史,以避免重蹈覆轍。
公告版位
- Apr 17 Fri 2015 10:55
東亞競逐 別蹈「甲午」覆轍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