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想當年吳鳳銅像…統治者獨白 永遠不客觀
2015-07-30 02:12:57 聯合報 余豈/教(嘉義市)
高中生串連反對教育部強推黑箱課綱,若好好溝通,本可在政府、學生、客觀史實三方面間取得「三贏」;但隨政府即將公布實施,且對學生提告,風波暫時無法止息,已成「三輸」局面。

如堅持告學生,可能使學生留下案底,乃是把統治的公權力和被統治的學生兩個極端擰在一起,甚或有政客把整起事件導向民進黨與蔡英文,模糊議題,淪為惡劣的選舉權謀。但國民黨真能藉此扭轉去年選舉大敗的劣勢嗎?

當年回國時,我到故鄉嘉義演講的經歷,至今印象深刻。當時講題是美國文化,提到印地安人教導白人吃玉米、火雞,為了拉近與聽者的距離,我舉吳鳳的故事佐證和比較。我所不知道的是,自高中畢業後北上求學、工作、出洋深造,多年不清楚故鄉動態,不知道嘉義出名地標吳鳳銅像,早就被原住民拆了,也不知道吳鳳鄉改名阿里山鄉,教科書更不再談吳鳳「捨生取義」的事蹟。演講結束後的交流,一名原住民聽眾站起來指責我「漢人沙文主義」,我做夢也沒想到,這形容詞會用在我身上,此心理傷痕至今猶在。

我後來查資料,發現拆了吳鳳銅像的原住民都被判無罪。若談「法治」,乃因要建立客觀標準,然而目前課綱引發的爭議,本質在於教育先被定位成教忠教孝、教國族認同的工具,免除不了主觀詮釋歷史事件,統治者的獨白與自我歌功頌德,根本與「客觀」背道而馳。

教育部想解決目前爭端,必須放下國家權力的角度,先聽聽被統治者為何有了不同的視野與認同,此種深層瞭解與溝通,本身就是教育和學習的基礎,也才能促成各方從多元意見裡,檢討出一套大家能接受的新內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