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師回慶福宮 重逢當年畫的祂,
2015-07-30 08:10:59 聯合報 記者卜敏正/東石報導

image
蔡龍進昨天至東石慶福宮,以自製無患子清潔液,清潔廟門彩繪。 記者卜敏正/攝影
分享嘉義縣東石鄉慶福宮門神彩繪苦尋作者多時,本月中透過網路,確認創作者為台灣彩繪大師潘麗水的學生蔡龍進。蔡龍進昨天回慶福宮協助清潔修復,直言當初門神構圖有偏差,他也以此為戒不再犯錯,如今舊地重遊,特別親切。
東石鄉龍港村慶福宮於民國59年時重新修建,並委託匠師彩繪橫梁,在6片門板上彩繪門神,畫工細緻典雅、儀態優美大方。最近廟方透過網友及板橋市古蹟文化協會理事長張艷雪協助,獲蔡龍進證實是他年輕時的創作。

68歲蔡龍進,昨天由張艷雪等人陪同,專程南下慶福宮查看廟內彩繪現況,並以自製無患子清潔液,逐一清除橫梁及門板彩繪上的煙塵汙穢。東石鄉長林佳瑩、慶福宮主委林純金、總幹事吳振名等人也熱情歡迎。

蔡龍進表示,當年跟師父潘麗水來廟裡彩繪,老師登梯上橫梁構圖,請他構圖門神,2日後橫梁構圖完成,老師指正門神所站丁字步不太平衡後即離去,他則住在廟內2個多月,完成彩繪上色。

蔡龍進說,門神雙腳站成丁字步,一腳畫直站、另一腳畫成橫的,但直站腳後腳跟應與另一腳跟平行,不能高過橫站腳跟,否則就變成踮腳站,有長短腳的感覺,該門神彩繪雙腳即有些不平衡,他也引以為戒。

林純金等人看著彩繪後說,「老師是專家看門道,我們只能看熱鬧,不覺得有瑕疵。」

蔡龍進笑說,年輕時構圖上沒注意,沒想到卻成為辨識自己作品的特色。當年在廟裡創作,附近民眾照顧他生活起居,結束後又接著去斗南媽祖廟、斗六及板橋等廟宇創作,許多位處偏鄉的廟宇,他也不確定位置。這次感謝廟方尋找,讓他看見自己年輕時的作品。

工時長 繪廟師「學的多 當的少」

從13歲至台南拜師潘麗水,學習寺廟彩繪至今已超過50年,蔡龍進畫過上百間宮廟,壁畫、梁枋及門神彩繪,他感嘆說,現今學習廟宇藝術創作者不少,但因現場工作辛苦,養成時間長,真正願意到寺廟創作匠師越來越少。

蔡龍進表示,當時他去台南學習彩繪,不但沒錢賺,還必須貼錢給師父。「我記得要貼一年伙食費,再當3年免費學徒」,雖然家中環境不錯,但父親強調一定要學會一技之長,並以台灣俗諺「放子一個(人),贏過放田好幾甲地」,勉勵他去台南學畫,至今他有這樣成就,仍感謝父親決定,「前後花了12年才真正出師,獨當一面!」


苦苓駐村培力 帶原童山林對話
2015-07-30 08:11:02 聯合報 記者羅建旺/宜蘭報導

image
宜蘭山村培力,作家苦苓(後排中)帶部落學童探索松羅步道。 圖/宜蘭縣文化局提供
分享104年宜蘭山村文學創作培力,作家苦苓與部落學童探索松羅步道,體驗山林之歌,8月6、7日將由林文義、許榮哲、張志廉與偶偶偶劇團授課。
宜蘭縣文化局暑假推出「山村文學創作培力」課程,首度選擇在偏鄉的原住民部落舉辦,7月28、29日由作家領航,從不同角度接觸文學。

出身宜蘭的作家苦苓蒐集台灣各個山林步道,將作品轉為自然寫作,還出版以山區解說員身分與泰雅小女孩瓦幸對話的《苦苓與瓦幸的魔法森林》與續集《苦苓的森林密語》等作品,他駐村帶領部落孩子到松羅步道,山林間對話,傾聽森林密語。

自然作家凌拂、海洋作家廖鴻基分享自然間的文學故事;鄭順聰、林德俊打破傳統授課方式,藉遊戲讓孩子貼近文學,用更活潑的方式轉向戶外,跟著苦苓在山林間玩耍。

文化局長林秋芳指出,宜蘭村落文化發展計畫執行3年,主要透過山村文學創作培力、與農、山、漁村文學行建構起來,文學培力課程結合部落傳統與文學,上課地點不侷限在教室,不只是「聽課」,以互動課程設計,有趣且好玩,讓文學的種子深植心中。

培力課程將在8月6、7日由林文義、許榮哲、張志廉與偶偶偶劇團授課,配合宜蘭國際童玩節,讓學員從不同角度接觸文學。
「到寺廟現場彩繪時間太長、工作又累!」蔡龍進認為,現在學習彩繪、畫神像的人不在少數,但真正願意以此為職志的人不多,主因是前期學習時間長,現場彩繪環境不但沒有空調,更必須考驗功力。

他笑著說,學生們紙上創作出錯,可換一張畫紙,但在梁柱、門板上彩繪,總不能叫人換門換梁吧,創作必須一筆到位、一氣呵成,因此彩繪基本功訓練就非常重要。

豐濱裝置藝術 哇!波霸稻草人
2015-07-30 08:11:00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豐濱報導

image
波霸在這裡 豐濱鄉公所為吸引遊客,在新社村的稻田請部落民眾設計稻草人,讓遊客一起拍照。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花蓮縣豐濱鄉公所為推廣海岸景點,邀新社部落族人在收割後的田裡製作裝置藝術,紮出5個稻草人跟3隻小動物。
「海邊比較漂亮啦!」來自南投的遊客全家經過東海岸,看到路邊可愛稻草人,隨即下車和稻草人拍照,小男童還忍不住跨坐在動物身上合影。小男童表示,南投不靠海,東海岸可以看到一望無際的海,「真是美翻了。」

北上居民也忍不住停車「拍了再上」,他們表示,平常都走台9線,剛好有空,決定走海線欣賞風景,看到漂亮的稻草裝置藝術,也來拍照過過癮。

4個小稻草人幾乎與真人同高,戴上帽子、穿上衣服,用圓形浮標製作的臉孔還畫上五官,看來栩栩如生。稻草人也分男女,但女稻草人的女性特徵明顯,讓人看了好害羞。

新社部落族人表示,紮稻草人展現部落平時的生活樣貌,所以另外紮了一個超大稻草人拿著矛,狀似追趕野牛、野豬,因為以前這些動物會「摧殘」稻田,因此特別營造出驅趕有害動物的場面。
豐濱鄉長劉靜芳表示,鄉公所推廣鄉內旅遊不遺餘力,這次補助新社部落經費,請族人發揮創意,為收割後田地妝點,利用稻草人吸引遊客目光。

image
濱鄉公所為吸引遊客,在新社村的稻田請部落民眾設計稻草人,讓遊客一起拍照。 記者邱立雅/攝影

紅龍果入菜 俄團員大嘗美食
2015-07-30 08:11:08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三星報導

image
俄羅斯表演團隊首次品嘗鮮甜滑潤、綿密多汁的紅龍果冰沙,大呼「好好吃!」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三星紅龍果進入採收期,三星鄉公所為打開通路及知名度,昨天與耕莘專校健康餐旅科首度合辦紅龍果創意料理發表會,邀請宜蘭童玩節俄羅斯表演團隊手作紅龍果輕食、飲品,體驗宜蘭文化和美食。
「希望紅龍果能成為三星第六寶。」鄉長黃錫墉表示,近年三星發展觀光,孕育出白蒜、銀柳、三星蔥、上將梨和三星米等「三星五寶」,鄉公所鼓勵果農種植養生且低熱量的紅龍果,深受市場肯定,常供不應求。

鄉公所表示,紅龍果好照顧、成本低,且富含植物性蛋白、維生素與膳食纖維等,每年從7月起採收至11月底,民國98年,鄉內種植面積約3.5公頃,至今已達12公頃以上。

黃錫墉說,為提升紅龍果能見度和經濟產值,拉抬買氣,今年舉辦紅龍果發表會,將紅龍果入菜,創造出炒雞柳、三色果冰、焗烤培根、時蔬沙拉、三色魚捲、鍋餅等料理。

餐旅科學生也教做紅龍果冰沙、清冰等,俄羅斯表演團隊首次品嘗鮮甜滑潤、綿密多汁的紅龍果冰沙,不禁讚嘆,一口接一口、欲罷不能,大呼「紅龍果真的很好吃!」

童玩ㄟ夜市人生 土國鼓隊宣傳
2015-07-30 08:11:07 聯合報 記者鍾知君/冬山報導

image
童玩節土耳其民俗舞蹈團昨晚擔任宣傳大使,前進清溝夜市,向民眾宣傳下個月4日在耕莘專校的「童玩ㄟ夜市人生」活動。 記者鍾知君/攝影
分享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20年,國外團隊宿舍首度移到三星鄉,為讓國外團隊體驗道地台灣夜市文化,也讓在地居民與外國團隊深入互動,縣府文化局舉辦「童玩ㄟ夜市人生」活動,昨天邀請土耳其團隊到清溝夜市和民眾交流。
昨晚文化局安排土耳其「哈塞德貝大學附設兒童和青年民俗舞蹈團」擔任活動宣傳大使,以行進鼓隊前進清溝夜市,向民眾宣傳8月4日在耕莘專校的「童玩ㄟ夜市人生」活動。

「咚咚咚咚!」土耳其團員以擅長的擊鼓強烈節奏進入清溝夜市,吸引逛夜市民眾的目光,紛紛拿起手機拍照。團員手持宣傳單、舉著活動宣傳牌,隨鼓聲前進,邀民眾參加下周的活動,大家好奇接過傳單,驚喜連連。

「童玩ㄟ夜市人生」8月4日晚上6時半在三星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展開,除清溝夜市攤位進駐,還有台灣特有的超炫變形金剛舞台車,讓團隊與民眾舞力全開大PK,各國團隊也會展出自己國家的紀念品,歡迎民眾與童玩國外團隊一同體驗台灣的夜市人生。

97歲陳啟明 當鄰長62年
2015-07-30 08:11:04 聯合報 文/宋柏誼
外埔區馬鳴里10鄰的居民陳啟明,連續擔任62年鄰長,已高齡97歲的他,仍熱心服務里民,常可看他騎電動車幫忙里長發送傳單,中氣足嗓門大的他,平常愛唱歌,走起路來不用人扶,鄰居的水溝不通、路燈壞掉常找他請託,曾獲得模範父親、資深模範鄰長頭銜。

馬鳴里里長顏慶慰說,陳啟明是外埔最資深的鄰長,自己對於里內的歷史背景也要向他請教。

image
外埔區馬鳴里10鄰的居民陳啟明,連續擔任62年鄰長,已高齡97歲的他,仍熱心服務里民,常可看他騎電動車幫忙里長發送傳單,中氣足嗓門大的他,平常愛唱歌,走起路來不用人扶,鄰居的水溝不通、路燈壞掉常找他請託,曾獲得模範父親、資深模範鄰長頭銜。 圖/宋柏誼

志工幫忙補破屋 獨居老翁比YA
2015-07-30 08:11:04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豐濱報導

image
獨居李姓老翁因為屋牆破了,華山基金會與志工們幫他補牆。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花蓮縣李姓老翁獨居在豐濱海岸,不甚牢固的房子僅用6根電線桿當柱子、屋頂用魚網防水布遮蓋,其中一面牆更處處是坑洞。華山基金會昨天邀請志工來「補破屋」,希望能遮蔽雨水、防小偷,老翁看到新牆也笑逐顏開。
65歲的李姓老翁獨居在海岸旁無水電的簡陋小屋,平常只能趁氣溫較高時,在屋旁的小溪沖澡;夜間點自製的玻璃罐油燈照明;屋頂被颱風掀翻,暫用魚網與防水布遮蓋;房屋處處是破洞,小偷也找上門。

「天啊!這能住人嗎?」從事土木工程業的志工黃德明說,向老闆回報後,昨天帶著大批木頭,和老闆來補房。

黃德明12歲的女兒黃妍蓁也來幫忙,跟著爸爸,一人釘牆、一人遞木頭,三兩下就補完一個洞,默契絕佳。黃妍蓁也主動替李翁清潔垃圾,她說,跟爸爸一起來幫忙,很有意義,是其他同學不一定有的體驗。

華山基金會站長林敏表示,老翁的弟弟平常會來幫忙煮食,颱風天會把李翁接去同住。華山基金會發現李翁住處破損嚴重,擔心著涼,曾送他一床新棉被,但他捨不得蓋,一直放在弟弟家。

因考慮夏天颱風來襲,華山基金會聯絡光復鄉太巴塱地區志工來幫李翁補破牆。林敏表示,李翁家徒四壁了,竟還有小偷闖空門,希望補牆後,能讓老翁高枕無憂,不讓再擔心小偷與雨水。

李翁看到華山基金會人員與志工幫他補牆,笑容滿面,還在窗邊開心比YA,讓志工也窩心。

史前石棺回鄉 新社族人好心情
2015-07-30 08:11:03 聯合報 記者邱立雅/豐濱報導

image
花蓮縣豐濱鄉新社村出土的石棺終於回鄉,讓部落族人都鬆了一口氣。 記者邱立雅/攝影
分享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花蓮縣豐濱鄉新社部落有個史前石棺,曾放置在台北市的台灣博物館,去年在部落族人與鄉公所努力下,終於把石棺接回鄉,目前放置在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後方。族人表示,石棺回家了,大家心情都變好了。
這個石棺出自新社遺址,27年前出借到台北市的台灣博物館,一放多年,而且因放在室外,族人一心想把石棺接回故鄉。

在部落族人與鄉公所努力下,去年9月25日,終於把石棺運回豐濱,但無地方安置,暫時放在鄉公所附近,後來才移回新社部落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以玻璃環繞保護避免風化,本月開幕,並請祭師與頭目祈福。

部落族人潘清水回憶,石棺以前在部落拉拉板山腳下,小時常在附近田間遊玩,長輩流傳提到,常有人會把稻草或雜草丟進石棺,隔天卻清潔溜溜,大家不可置信,再放草進去,第二天石棺內仍空無一物,讓大家備感神奇,都認為是「祖靈幫忙清掃」。

部落頭目潘春福說,早年曾有日本商人想把石棺帶走,在運送下山的途中,傳說有族人在晚間聽到石棺傳來嬰兒哭聲,一連哭了好幾天,在路途最後一天,石棺幸運被攔截,哭聲才終止。

潘春福說,以前在台北看到石棺,因為放在戶外,都長青苔,讓他心裡十分難過,內心發誓「一定要把石棺運回來」;而石棺不在部落的日子,大家覺得一切都不對勁,如今石棺回家了,族人們都感覺心情舒爽。

楊梅雙堂屋古厝 罕見客家四合院
2015-07-30 08:07:13 聯合報 記者呂筱蟬/楊梅報導

image
楊梅道東堂雙堂屋建築可見精美手工雕刻,文化局與文資委員昨天前往會勘,認為古厝有文化保存價值。 記者呂筱蟬/攝影
分享楊梅鄭氏祖屋道東堂玉明邸、雙堂屋有百年歷史,日前鄭氏子孫將玉明邸部分土地賣給建商,引發文史團體發起搶救行動,古厝得以暫時保留。為避免雙堂屋命運重蹈覆轍,文化局及文資委員昨天會勘,鄭家後代有人希望保留也有人反對,是否列為文化資產,後續須透過委員會研討再做決議。
道東堂雙堂屋建於1912年,屬「二堂四橫屋」格局,前後兩落堂屋也被稱為「雙堂屋」,外埕前有池,占地5000多坪,主體為磚木結構,牆體紅磚、牆基卵石,屋後方有「化胎」,是用土填高的半月形土堆,有如房子的靠背,具傳統客家建築特色,目前鄭家後代還有7戶居住於此。

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李乾朗說,道東堂雙堂屋屬客家四合院,在桃園極少見,房子設計上門廳摸得到雕刻,屬靠海防風的設計;後方有小山丘擋北風,前方則有水池,建築屬官宦士大夫格局,具文化保存價值。

桃園鄉土學友會成員姚其中認為,楊梅道東堂玉明邸及雙堂屋皆具稀有性、藝術及歷史價值,客家四合院在桃園丘陵地中非常罕見,且一眼望去有燕尾翹脊,建築左右對稱、比例優美。整棟建築也可見精緻的手工藝,磚石土木結構完全都用手工卡榫不見一根釘子,非常特別。

雙堂屋土地所有權人超過100人,聽聞要進行文化資產會勘,昨天紛趕來關心。有些長輩認為「要修繕我們可以自己來,不需外人干涉」。文化局則表示,會將鄭家人意見帶回討論,是否列為文化資產有待研議。
image
楊梅道東堂雙堂屋建築可見精美手工雕刻,文化局與文資委員昨天前往會勘,認為古厝有文化保存價值。 記者呂筱蟬/攝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