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翻田插秧 苑裡再生稻驟增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30 07:42 聯合報 記者張弘昌/苑裡報導

59

二期稻作許多農田已插秧(右),苑裡鎮不少農民採再生稻栽培法(左),保留一期稻作的稻頭再生栽培。記者張弘昌/攝影

二期稻作已進入翻田、插秧期,苗栗縣苑裡鎮不少農民心存觀望,採再生稻栽培法,不急著翻田整地,因公糧不再收購再生稻,鎮農會及鎮公所宣導鼓勵農民8月1日起申請休耕或輪作小麥、黑豆等雜糧,涵養地力、友善農地。

再生稻耕作法是一期稻作收割後保留稻頭、施肥以及淹水,讓稻子繼續生長,省去重新翻田整地、播插新秧苗等開銷,而且再生稻成長期短,比直播式、插秧的二期稻作快半個月收成,農民可以利用早收成空檔播種綠肥、裡作蔬菜等作物。 去年颱風及東北季風災害,影響苑裡地區二期稻作產量,農民營收短少,最近天氣暴熱,農耕人口老化,下田工作受不了酷熱高溫,且為降低成本風險,今年二期作採再生稻比率偏高。

陳姓代耕業者表示,二期稻翻田整地預約件數不多,約只有兩成左右稻田準備插秧,農民大都觀望,要等颱風、天候等變化再決定要不要整地插秧,如果再生稻長得不如預期好,就直接申請休耕補助。 苑裡鎮農會供銷部主任黃秋添表示,預留稻頭種植的再生稻,農糧署103年起不納入公糧收購範圍,再生稻只能由民間收購或留著自己吃,為保障農民收益,仍宣導鼓勵轉作小麥、大豆雜糧或申請休耕。 8月1日起到月底由鎮公所農業課受理二期稻作休耕申請,農業課長謝素玉表示,農民遲未整地、插秧,是仍在觀望天候變化,預計8月中旬才能看出再生稻比率,往年苑裡地區採用再生稻栽培比率約四成五。

農民﹒二期稻作

自然農法轉作雜糧 苑裡擴增到33頃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7-30 07:42 聯合報 記者張弘昌/苑裡報導

苗栗地區部分農民二期稻作採休耕栽種綠肥、景觀作物,苑裡鎮農民則成立雜糧產銷班,以不施除草劑、農藥,粗放、友善農地農法,轉作栽種小麥、薏仁、大豆、黑豆,廠商契作保障收益,乾、濕作物輪作培養地力,也能以天然的方法,降低褔壽螺等病蟲害。

5年前苗栗區農業改良場、苑裡鎮農會輔導農民二期稻作以自然農法轉作栽種小麥,並與麵包廠商契作,小麥栽種面積逐年增加,栽種項目逐步推展到薏仁、大豆、黑豆、地瓜等雜糧,目前班員25人,栽培面積從原有的5公頃增加到33公頃。

苑裡鎮農會總幹事劉昌軒表示,二期稻作除了傳統的再生稻或休耕,農會輔導農民轉作進口替代性高、具行銷潛力的作物。例如,過去小麥大都仰賴進口,為達自給自足,農民轉作小麥、高粱、大豆等作物,掌控好栽培品質,透過契作保價收購,加工黑豆醬油、純麥餅乾、麵包等高附加經濟價值農特產品,農民收益也相對提高。

雜糧產銷班員柯雄能表示,二期轉作黑豆,培養地力成效,比禾本科麥類作物顯著,水稻及豆科作物乾、濕輪作,也可防治褔壽螺等蟲害。
豆科植物根部能補充土壤中氮素,提高作物生產力,是有機農業重要輪作及綠肥作物。柯雄能說,苑裡有數名年輕農民採有機農法投入水稻種植,二期稻作也紛轉作種植黑豆。
農民﹒二期稻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