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台北知府陳星聚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8-07 02:58聯合報 廖俊傑/中華河洛暨開漳聖王文化研究會理事長(台北市)


因為台北市北門廣場啟用,有關台北知府陳星聚的話題也引起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因為台北市北門廣場啟用,有關台北知府陳星聚的話題也引起討論。記者黃義書/攝影
因為北門廣場啟用,有關台北知府陳星聚的話題引起討論,但一百三十年來,陳星聚幾為台灣所遺忘或歪曲,有必要釐清。
首先,常說陳星聚是首任台北知府,這是不正確的。首任台北知府是林達泉,一八七八年三月到職履新,沒想到九月病逝;第二任向燾未及一年也病逝;第三任趙均為台灣知府兼,事實上未到差,直到一八八一年八月陳星聚補授台北知府,所以陳星聚其實是第四任。但一般人喜歡說他是「實質上」的首任台北知府,這是因為林達泉去世後,陳星聚即代理台北知府,直到實授,代理期間長達三年五個月。

且因當時台北府管轄的地區自今大甲溪向北,一直到基隆淡水,並含及宜蘭,台北府之前的淡水廳除了未轄宜蘭以外,幾乎相同,當時淡水廳廳治所在在竹塹,而前三任台北知府均未在台北上班,因此有陳星聚為實質首任台北知府之說。

陳星聚不聞名於台灣史冊,甚至許多治績都變成為劉銘傳的政績,尤其台北城的興建,在台北市政府探索館的陳展都說是劉銘傳所建,其實不確。但公平的說,當時的台北城僅是一個空殼,城內只劃定街廓、道路,建了衙門和文武廟、考棚及部分民宅建築等,台北城內部充實才是劉銘傳的功勞。

其次,有些說法說陳星聚守台北城有功,這也是言過其詞。當時北台灣的防務是由台灣兵備道劉璈的曹志忠營負責,劉銘傳督辦負全責,陳星聚作為地方父母官當然必須負責後勤補給、傷亡撫卹等等事宜,雖然事務繁劇,且他也曾和仕紳組織民團抗法,但基本上與主戰場是不相干的。有說他要家人盛裝坐於井前,萬一城破,一家人跳井殉國,這是陳星聚隔代後人所說,其實只是彰顯愛國之心。

陳星聚對台灣的貢獻在幾個方面:

一、對蠻荒的北台灣展開有效的人丁和田畝統計,使得可以進行實質的行政統治和數字管理。

二、興建清帝國最後一座台北府城,從選址爭議到募資困難,從土地鬆軟到城牆風水爭議造成延宕,最後又迫於法軍覬覦基隆淡水而有完工的壓力,這是他在六十八高齡時最為艱苦的工作,已埋下病灶。

三、支援抗法戰爭,雖負責後勤補給,但對民情撫慰甚為憂心,尤其戰略思想與劉銘傳相左,基隆的撤守,引起民憤,加上清廷戰勝後又訂不平等條約,令其憂憤,以至於病逝。

今年是陳星聚誕辰二百年紀念。陳星聚在台十二年多,從鹿港以北到淡水、宜蘭,都應該有他的足跡,也應該有他的各種文物留傳,還有記載他辭世後台北人感念,建了一座「陳公祠」,而今已找不到。另有資料呈現,陳星聚有後人在台灣光復後來台擔任電力工程師,這都是值得尋找的歷史資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