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經濟大逆風來襲 馬政府不能再坐而談
2015-08-07 02:29:2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主計總處上周公布我國第二季經濟成長率跌為○.六四%,遠低於原先預估的三.○五%。如此大幅下滑,我國今年經濟成長形勢頓時由「保三」變成「保二」,這已預告了經濟大逆風的來臨。

今年上半年,政府財經部會首長多次預告:下半年台灣經濟發展可望逐漸轉佳,彌補上半年成長火力的不足。但時序已進入八月,各項經濟指標仍然未見好轉的跡象,情勢難以樂觀。這一波景氣寒風,主要受「出口衰退」與「內需不振」的雙重影響。財政部預訂今天公布進出口統計數據,而各界預估七月出口將出現連續第六個月衰退,這將是繼二○一二年台灣出口「連六衰」之後,出口再陷低潮。

台灣出口衰退,主要是受全球景氣復甦力道疲弱、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排擠影響,加上原油價格走跌,國內石化相關產品出口轉弱,在在皆互為關聯。經濟學者普遍憂心,台灣出口非短期政策能救,未來挑戰只會愈來愈大。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台灣出口陷入低潮的循環周期有縮短的趨勢,過去每隔四、五年會有一波出口低潮,但現在周期逐漸降至三年。

在內需方面,我國超額儲蓄率將攀升至十五.五二%,是廿八年來的新高。超高額儲蓄意味,民間資金找不到投資方向,資金放在那裡變成呆錢。由於民間投資與政府投資均不足,今年超額儲蓄將比去年增近兆元,但這些錢都無法化為經濟成長的動力。

下半年原本應逐漸進入出口旺季,但台灣出口卻吹起了逆風,內需景氣也飄來陣陣寒意。對此,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以「跌破眼鏡」形容,行政院亦緊急召集各部會提出搶救經濟措施,但會中卻未激起什麼火花。行政院提出的「經濟體質強化措施」,分為產業升級、出口拓展與投資促進三個面向,閣揆毛治國定調,這次的經濟體質強化措施,是「現行方案的期中檢討與補強」;但這些看起來大抵都是老調,毫無新意。

民眾與企業界期待的,當然不只是「檢討與補強」,而是要拿出有亮點、帶有動力的積極作為。回顧近年來政府拚經濟的模式,常喊的口號是產業升級與出口拓展,但始終成效不彰,使民眾對拚經濟日漸無感。其中原因,固有如毛揆所言「產業結構的調整是長期扎根的工程」,非一時能見其效;但更大的癥結是,馬政府及毛內閣上下似乎瀰漫著「過渡」心態,只求安然度過執政的最後階段,而失去抓緊時機、追求作為的企圖心,不斷坐視時機流逝。

不可否認,馬政府財經部會用人布局的失當,是造成經濟動能不足的主因之一。我們談的,並不是政府要如何對產業下指導棋,或將國家資源優先分配用於發展某些產業等;而是目前整個內閣的財經大腦,根本不足以對台灣經濟的優劣作出有效分析,遑論對未來的發展作出前瞻的規劃。在經濟起飛年代,經濟部和經建會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而如今,經濟部不知所為何事,至於由經建會改制升格的國發會,最明顯可見的功能似乎只在發表景氣預測。失去火車頭的前導,經濟列車怎麼會有足夠動力?

一如央行總裁彭淮南的建議,當經濟不好時,政府應實施擴張型的財政政策,優先將預算用於國內公共建設。明年政府的公共建設預算,從原先的一七七二億元提高至一八○○餘億,如何善用這筆預算,政府必須有更精準的規畫。明年的公共建設預算,除推動興建下水道、改善農田水力建設與危險校舍耐震補強等常態項目,包括機場捷運、蘇花公路與西濱快速道路改善、高雄市鐵路地下化等重大公共建設,政府應加強施工品質並設法提前完工,讓民眾、企業享受公共建設的便利。此外,也應評估推動國營事業增加國內投資,鼓勵台電提前汰換老舊、高汙染的發電機組,尤其應鼓勵產業投入新興能源產業,既促進投資,也改善長年積累的空汙問題。

要讓台灣度過這一波景氣寒冬,政府不能只是坐而談,必須長短期並進,重視內需商機,建設項目則要能貼近庶民需求,必須要「有感救經濟」,才能獲得全民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