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化台獨」之我感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8-07 04:17 聯合報 王伯元/創投業(台北市)

台灣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除了原住民外,幾乎所有的人都是在不同的時間點自大陸移民到台灣,幾百年來華夏中原的文化包含語言文字、宗教信仰、文學藝術、風俗習慣,隨著先民播遷到這塊土地上生根、茁壯。歷史的延革更讓台灣文化融入了原住民文化的純真樂觀、西方文化的創新活潑,以及日本文化的樸實嚴謹,展現出多元而豐富的內涵。但不可否認的,在眾多元素當中,中華文化所佔的比例最高,也是台灣文化的精隨。然而十多年來,台灣卻因為政治上的因素,刻意的要淡化與中國大陸的聯繫,不論是在教育、思想上都想與中華傳統文化脫勾,企圖以「文化台獨」來達到本土化的目的,這也造成了許多後遺症。

由於文化是一種集體的意識形態,是社會深層價值的依歸。中華文化的精髓在於儒家思想。儒家講求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簡言之就是「內聖外王」之學。也就是先重視內在的修養,提升自己的道德層次後再來推己及人,成就經世濟民的外王功業。然而隨著「去中化」的推行,中華文化在台灣逐漸式微,這些以「至誠為本體」,以「仁愛為中心」,以「禮義為規範」的思想已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現實與功利。年輕人個人權利意識高漲,追求的是飛黃騰達、增加財富,但對於如何遵守社會秩序和倫理道德,卻沒有透過教育從人格上做潛移默化的培養。

近年來媒體新聞上充斥著各種匪夷所思的犯罪行為,兇殺案件,正是因為我們背離了以倫理為基礎的中華文化,才導致人心不古、社會脫序。當「三綱五常」不再是國家的普世價值,「禮義廉恥」也不再是人民的行為準繩,我們又如何期待人民對國家有所認同,對社會樂於奉獻,對同胞給予關懷,對家庭擔負責任?過去我們最自豪的是「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當去除中華文化之後,台灣人溫柔敦厚的氣質將不復見,這句讚美也將成為絕響。

文化上的「去中」導源於政治上的「去中」,但事實上「政治」不應該等於「文化」。從現實來剖析「中華」這個概念,可以分為「政治」、「經濟」、「文化」三種不同的面象,應該獨立對應。政治上目前「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分治,是從一九四九年之後就存在的事實,也是中華民族歷史的一部分。面對兩岸微妙的情勢,我們要學會生存的智慧,不輕易生事挑釁,以維持台海和平做為最大的目標。經濟上,過去在亞洲四小龍時代,台灣曾是「中華經濟圈」的代表,但在大陸崛起之後,優勢已被北京取代。基於現實利益考量,我們不可能無視中國,至少他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也是我們目前最重要的貿易國。即便現在政府提倡南進,也不能漠視多年來西進的成果,應該要運籌帷幄,審慎處理,利用我們在文化、地理及語言上的優勢,增強兩岸的合作,維護甚致增強台灣的實力。最重要的在「文化」上,過去台灣曾自詡為中華文化的中心,我們應該珍惜並發揚光大老祖宗所遺留下來的寶貝,並將之做為淨化社會人心的利器。不應為了政治的認同或取向而犧牲了中華文化、儒家思想,走向「文化台獨」的偏鋒。

文化應該是個加法,越累積越豐富,但「文化台獨」卻是個減法,只會造成人民心靈的失落失根,以及社會的失態失序。面對台灣當前的亂象,我們應該重新檢示傳統的價值,復興中華文化精髓,從教化人心、安定社會出發,找回台灣社會固有的倫理與美德。繼而用豐富的文化寶庫,來蓄積台灣的軟實力,做為我們立足世界的重要利基。

台獨﹒原住民﹒移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