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克襄/我們在森林裡寫詩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6-01-23 04:07 聯合報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不久前,跟山友在深坑鄉的炮子崙發動手作步道的活動。
我們選擇整修村後的保甲路。這條百年前的保甲路,過往以泥土、木頭和石塊等材料鋪設,蜿蜒於蓊鬱的森林。
目前除了登山口,出現近百公尺的水泥路段,其他仍維持著自然的風貌。登山口這段,是十多年前修築的。當時鄉公所花了數百萬,還引以為傲。現在觀念思維改變,水泥步道變成破壞山林地景的錯誤指標,時時被村人引以為鑑。
工作展開前,志工們先去宜蘭走訪打鐵鋪,選購適合打造的器具,諸如石鑿、鋼槌和圓鍬等。以往每座村子都有經驗豐富的打石者,清楚哪種樹木適合鋪設,哪類石塊可做為材料。大家都能通曉物件的質地,敲打砂岩或選擇木料時,自是勝任愉快。我們希望手作步道的過程,不只是付出勞力,同時學得修路的功夫。
在師傅帶領下,我們觀察周遭環境,利用現存可移動的石塊、枯木和風倒木,逐段把殘破不全的路面鋪平。譬如,利用廢棄的舊石塊,重新堆砌為石階。現有石階多半踩得光滑,容易鬆動,都設法再穩固。再用石鑿子,敲出更深的鑿痕,讓人踩踏時,不易跌倒。
缺乏石塊時,便就近從旁邊的森林取材,以枯木或風倒木為踏板。相思樹幹心實而重,不易腐朽。半埋泥土中,除了穩固,更能支撐長久。有些路面,還得擇段,清理通順雨水溝渠,避免山路形成暴雨時的河道,日久成災。
在山村從事志工活動,一條手工步道的維護,跟其他農事活動截然不同。其他工作都是點的實踐,山路是線的完成,連接著之前的各種生活內涵。若能鋪好綿長的山路,愈能具體展現山村的友善。
手工步道更明示著,此地不是以販售蔬果、吸引觀光客為前提,而是把想要的生活展現,樂於和大家分享。這條山路繼續自然而完整地蜿蜒於森林,旁邊的物產,不用多費唇舌,你都相信,農民願意從事友善耕作。
以前在此發動無數回志工運動,修過石厝和茅屋,也學習植茶、種稻。我們一直對志工的定義不斷反省。如今透過打石,更加凝聚對這座森林的情感。每回的勞動,村人只能回報以午餐,但大家心滿意足,樂於付出,把它當做美好的奉獻。
保甲路長近一公里,每星期利用假日修十公尺。若要完工看來還要好一段時日,但我們沒時間壓力,只有是否做得扎實,合乎環境的要求。大家把手作步道當作一門山徑藝術,彷彿懷抱興蓋一座聖堂的虔心。
這條山路最後會通往山腹,幾位老農居住的草厝。我們慢慢地鋪,絕不趕工。每一段都要靜心思考,感覺每一處彎曲和起落的風景,期待打造一條台灣森林最美麗的步道。
工作一個月後,住在草厝的八十多歲阿公下山。看到這條走了一輩子山路,竟然重新在修築,而且維護得如此完善,他也嚷著要加入假日志工的行列,但隔周我們繼續鋪石造路,並未發現他現身。大家工作時還在開玩笑,一定他年紀太大,走回山上就忘記了。
結果,黃昏時,一位志工上山去拜訪,沒多久傳來了一張照片。原來,阿公真的參加了,他從山上一個人獨自修建下來,而且鋪了好長一段。我們兩邊分頭進行。相信有朝一日,會在森林裡碰頭。
這樁修路,也因為阿公往下修,而我們往上蓋,產生微妙的呼應,連接著人心最和善的那一部分。因為有這樣的情境,休憩時,有時回望鋪好的路段,猶若讀到自己寫了一首壯闊的長詩,正在完成當中。(作者為自然生態作家)
公告版位
- Jan 23 Sat 2016 19:49
劉克襄/我們在森林裡寫詩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