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分享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1-23 03:24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家年金改革國是會議22日在總統府舉行,並在廉政署、國史館進行分組會議。 中央社
年金改革委員會執行長林萬億說,軍公教「繳得少少,領得飽飽」是事實,並非汙名化;這樣的見解,與他力推年金改革的力道交相呼應。年金改革要延長軍公教退休年齡、降低所得替代率、廢十八趴,皆因此敵視心態而起。林萬億還說,軍公教「抗拒改革」也是事實;這種態度,再加上某些民意代表視人民如草芥的發言,讓人對年金改革的社會衝擊感到憂心。
如果去問問現職軍公教,多數人可能都不清楚自己每月所繳的費用,與未來的退休給付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對他們而言,「軍公教」只是一個職業選擇,安定而平穩,如此而已。許多人在退休前不曾認真計算過年金,也很少與鄰居的勞工朋友去比較給付額度。
拋開部分人還在享受十八趴不談,所謂「繳少領多」云云,其實是林萬億這樣的年金研究者的統計和觀察。如今,他們將自己對軍公教繳少領多的「研究心得」,扭曲成軍公教族群的「利益既得」,據此而要求對這些既得利益「事實」改革,這樣的心態令人感慨。
如同本報先前社論所言,我們支持建立合理永續的年金制度,也支持依此理路所建議的改革。就算「繳少領多」是事實,推動改革者的視野與立論出發點,卻可能因個人器識而有天壤之別,這些差別也將影響到社會的說服力與接受度。我們舉幾個例子做說明。
如果軍公教每年所繳保費是用於投資,並以此投資所得去支付退休生活;假設投資報酬率是等同於經濟成長率,那麼,在動輒每年十幾趴經濟成長率的年代,給予十幾趴的利率並不奇怪。今天,我們認為十幾趴的給付利率太高,或是「繳少領多」,乃是因為現在的經濟成長率不如以往。以此看,年金問題就是經濟成長乏力的問題,不是軍公教這個特定群體造成的問題。
又如果,我們的年金採取美國二次戰後的準「隨收隨付」制,每年由年輕人的繳納費用支應老年人的給付,則究竟要給付幾趴才合理,完全繫於人口成長率。如果人口成長快,年輕人多而老年人少,則給付比例就比較高,反之亦然。若以此觀之,今天大家認為年金給付偏高,那是因為今天的人口成長與人口結構不同於數十年前,這也不是軍公教群體造成的問題。
再看,如果我們的年金給付如同現行規畫的長照是採「稅費融資制」,則即使每位工作者有扣繳年金費用,那畢竟只是國家總稅收的一小部分;退休者每年領取的給付金額,要與國家稅費總收入掛在一起。如果國家稅收豐沛,則給付多,退休老人的福利就多,稅收少則給付少。從此角度觀之,今天的年金給付偏高,其實是國家財政問題,也不是軍公教群體的問題。
綜合前述,討論退休給付之合理與否,必須同時觀照經濟成長、人口結構、財稅制度等多面向參數。軍公教年金、勞工年金、國民年金推出的時間相差達數十年,參數背景截然不同。林萬億把年金制度簡化為「工作者繳納、退休後領取」的投資保險,且以當下的財稅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結構做計算,既缺乏當年時代背景的歷史縱深,也沒有制度演變的配套思考,才會把複雜的問題簡化為「繳少領多」的片斷觀察,進而推演出軍公教是既得利益、不公平、甚至米蟲的結論。錯誤的診斷將導致錯誤的醫療,如此片面的年金診斷,人們真的能相信年金可以確保卅年無憂嗎?
林萬億的立論是出於褊狹之見,而幾場座談和國是會議都只是在「走程序」,無法對其觀點提出導正,最後只能丟給立法院去角力。年金制度應該改革,十八趴應該走入歷史,給付變革亦非不能溯及既往。但是用什麼論述基礎來改,繫之於掌權者的胸襟與視野,也關係到社會的衝擊。這些,才是改革成敗的關鍵。
軍公教﹒林萬億﹒年金改革﹒所得替代率﹒國是會議
公告版位
- Jan 23 Mon 2017 22:34
聯合/年金改革的關鍵,在胸襟與視野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