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選生休學…假裝的學習熱情?
2015-09-23 03:07:10 聯合報 洪泰雄/台大教務處註冊組主任(新北市)
教育部指出「指考生休學率高過甄選生」。但是指考生與甄選生因入學方式不同,不可一概而論。

指考生可選填一百個志願,分發只憑筆試成績,無法得知志願的選擇基礎,也無從探知學生是否對所填科系有足夠理解與興趣。而甄選生(包括繁星推薦和個人申請)須經第一階段學測成績篩選,第二階段面試、各科系自辦測驗、書面審查等,學生報考的科系有限(繁星經由學校推薦,有條件限制;個人申請則以六校系為限),對學系教學目標、核心能力和未來就業發展了解程度高才可能錄取,且選擇科系承擔之機會成本遠高於指考生,學生於放榜後依循自由意志選擇正、備取學系報到,所以甄選生休學比率少於指考生是正常現象。

甄選入學的精神是適才適性,開發潛能,立意良善。但筆者多年從事教育統計,事實上百分之九十的學生仍不知興趣與潛能所在,且竟有通過個人申請各階段篩選入學者,隨即辦理休學以便重考!令我不得不思考,難道面試所展露對科系的理解與熱情為假,付出時間準備的書面審查資料亦純屬考試策略?這反而浪費社會資源。

甄選生與指考生有本質差別,應分別討論,不應單純比較其休學率之差別。而「甄選生入學即辦休學」之現象,所浮現的是多元入學不容忽視的政策問題。

現在的大學定位著重「通才教育」,大學應提供有助學生探索自我與生涯規畫之課程,如通識課程、職涯專題等,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與興趣,學生對學術、學系的理解才有意義。各大學的雙主修、輔系、轉系門檻亦應放寬,幫助學生真正找到自己熱情所在,而非一味計較入學方式,使學生必須假裝對沒念過的科系具學習熱情。

在「學生選系考,學系選學生」精神下,甄選錄取學生不該有休學重考情況,這是不是名額太多造成的結果,應該好好省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