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為央行操縱匯率釋疑
2015-10-28 01:55:4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財政部日前公布每半年一次的國際經濟與匯率政策報告,對中國大陸人民幣低估的批評較以往軟化,只表示低於「合理的中期估價」。不過,報告中卻指出德國、南韓、台灣等國應注意經常帳順差過高問題,美方並首度點名台灣央行在尾盤進場阻升台幣,要求台灣央行增加外匯存底與提升市場的透明度。美方在報告中指出,台灣經常帳順差預估超過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的10%,德國是8.5%,南韓8%,這三國應採取政策提振內需以平衡貿易,提振疲弱的全球經濟成長。
一時間,許多企業、民眾甚至學者,群情激動批評美國是操縱匯率的始作俑者,最沒有資格批評。不過說實話,在國際貿易談判也好,協商也罷,如果用罵的有效的話,那台灣應該可以組成最堅強的談判協商團隊,但實際並非如此。中國大陸經貿實力夠強,但在8月11日人民幣無預警貶值事件後,中國領導人包括習近平、李克強及周小川,都還要先後在不同場合說明原委,更何況其他國家。
在各國回應美國財政部報告中,我國央行算是最溫和,僅低調回應:「我們跟美國財政部有暢通的溝通管道,針對相關議題,會持續交流與溝通。」那麼,如何溝通?如何講道理呢?雖然美國財政部講的是事實,但我們認為至少有兩部分可澄清釋疑。
首先,在今年經常帳順差占GDP比率的問題上,的確台灣今年這項比率有可能達10%,但原因並非匯率貶值所致,而是油價下跌所產生的計算盲點。也就是說,今年我國貿易名目上順差金額頗大,那是因為進口金額大幅減少,但進口減少並非量縮而是價跌所致。
今年,台灣前九個月的進口物價指數相對去年同期下降13.65%,其中礦產品(主要為原油)下跌39.32%,但同一期間出口物價指數卻只下降4.72%,其中出口大宗,電機相關產品才降0.92%,而光學相關產品則上漲3.6%。這也就是為什麼名目進口大幅減少,但主計總處所公布的第1、2季商品及勞務輸入實質成長卻達2.71%及2.15%,而第2季的淨出口對於經濟成長甚至產生負2.2個百分點的貢獻,這也正是為何第2季經濟成長會如此難看的主因。換句話說,今年以來,台灣並沒有因為匯率貶值而少買進口品,而呈現高貿易順差乃價格所致,而這樣順差結構,並不是匯率升值可以軋平的。
另一項可以釋疑的是,台幣的貶值是被動的、不得不然的狀況。在日、歐先後採貨幣QE政策下,先無論是否具正當性,但從事後來看,的確造成日圓、歐元匯率貶值,貶幅均超過10%以上,也因此帶動韓元貶值6%左右,而東南亞許多國家貨幣貶幅甚至有超過10%,在這樣的情形下,台幣怎能不貶?尤其這些國家大都是台灣出口競爭對手。過去,在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台灣因為堅守匯率,結果產業因此喪失價格競爭力,甚至產生長久性傷害。
因此,台幣在被動情形下,有不得不貶的強烈理由,只是該如何貶法而已。就美國財政部的說法,日、歐QE為貨幣政策,而非干預匯市,但說實在的,台灣並不合適以貨幣手段引導匯率升貶,因為台灣是小國,又不屬於國際貨幣基金(IMF)會員國,穩當的貨幣條件,遠比其他國家重要,因此從穩健的角度來看,央行所謂的柳樹理論或尾盤進場的做法,恐也是不得不然所為。
不過,最後我們仍要提醒的是,匯率工具只是暫時因應特殊情形之策,就長期而言,提振內需平衡貿易,確實是應該努力的方向,這一點我們同意美國財政部的看法。
公告版位
- Oct 28 Wed 2015 14:22
經濟/為央行操縱匯率釋疑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