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聯合/頭埋在「減稅救經濟」沙堆裡的經濟部
2015-09-29 01:30:3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經濟部工業局最近提出《產業創新條例》修正案,其內容了無新意,基本上就是以「減稅」包裝呈現。再仔細看看,這些減稅內容,又與四年半前舊版的《產創條例》相似,包括投資抵減營所稅、人才訓練減免稅等。外界一直批評經濟部懶惰、不長進,振興經濟永遠只有「減稅」一招,看來並非無的放矢。既然《產創條例》修訂的內容只是「舊酒」,我們就得話說從頭,把四年多前「舊瓶」的背景解釋一下。

二○一○年《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落日,原本促產條例中的若干租稅減免停止,預計政府稅收會因此增加;當時,愛好「減稅德政」的行政院立刻著手研議因應之道,隨即得出「維持部分研發抵稅獎勵,營所稅率降至廿%」的減稅方案。但當時的行政院長吳敦義接受了若干企業的遊說,又無法化解立委的民粹壓力,於是決定改採「大幅取消研發抵稅獎勵,同時營所稅率降為十七%」的修正案,並經立法院通過。簡單地說,今天研發與人才培育的租稅抵減之所以減少,是當年營利事業所得稅大幅降低的「配套」。

因此,今天如果要重新檢討獎勵投資及人才培訓的租稅優惠是不是該調高,並不是不能談,但一定要與營所稅率一併討論,因為當年兩者就是在配套下所做的相應調整。經濟部不能在五年前欣然接受「降營所稅」以換取停止促產優惠,如今卻在已經大降營所稅前提下,又重新要求擴大促產抵減;如此首鼠兩端,占盡便宜,心態殊不可取。

其實,台灣經濟弄成今天這樣產業外移、轉型不成、薪資停滯、經濟成長連「保一」都有困難的慘狀,坦白說,最該負責的就是經濟部與國發會。儘管台灣近幾年有核四爭議、有民粹壓力下難以調漲的油價電價扭曲、有人才法規僵硬的種種綁手綁腳,但經濟部仍有許多發揮的空間,卻少有作為。

例如,七年前行政院喊得震天價響的綠能產業,如果七年來經濟部推動著有成績,如今還輪得到蔡英文再來喊綠色能源?如果經濟所推的電動機車獲致具體成果,又怎麼會有民間的電動機車廠後來居上?如果經濟部對高科技產業真能扶持,國內電子與半導體的龍頭公司為什麼會嫌經濟部所屬法人機構礙手礙腳?如果該部對推動新創事業真當回事,為什麼創新創業方案會轉由科技部去推動?如果經濟部真的了解《公司法》有限合夥與股票面額限制對新創事業造成的不便,又怎需另勞駕政務委員去解決經濟部主管的《公司法》問題?如果經濟部真的關心《營業秘密法》對台灣科技公司的保護不善、不周,那些業者又怎麼會無奈而向其他部會陳情求援?

質言之,經濟部主管業務甚多,其中有許多都涉及台灣的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但過去幾年,該部似乎失去了政策引領的動力和瞻矚,決策上變得消極,卻只是一再開出「減稅」的處方單。台灣的租稅負擔率居全球倒數第五,已是眾所皆知的事,如果低稅率真的有助於振興經濟,那麼台灣今天經濟應該是活蹦亂跳,而不會面臨低薪、保一的窘境。事實上,我們過去十年拚命減稅,但經濟卻持續沉淪,此一事實,已清楚證明了「減稅救經濟」之荒謬。令人遺憾的是,這種老嫗和童子都理解的淺顯道理,似乎只有經濟部仍不明白。

工業局官員說,《產業創新條例》已有五年未修了,所以今天要檢討修正;然而,事實卻非如此。兩年前,在行政院研議《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草案時,經濟部就試圖將《產創條例》的諸多租稅減免塞進自由經濟區,希望產創條例能以偷渡方式借屍還魂,「在特區內免稅」。兩年前偷渡未果,兩年後重整旗鼓,又重新揮舞「減稅救經濟」的旗幟。這樣鍥而不捨的減稅招式居然一使再使,令人訝異該部人才與策略的乾涸。

我們的結論很簡單:「減稅救經濟」這種爛招數,不能再耍了。它既救不了經濟,也絕對不可能變成二○一六大選的「新變數」,更不會是救選情的仙丹。沒有用的招數一用再用,只會增加人民反感,流失選票。經濟部把頭從沙堆裡拔出來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