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GDP變GCP 文化4策解決經濟下行
2017-12-06 00:04聯合報 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認為,GDP應改為以GCP(姑且稱為國民文化生產毛額)為朝野...
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認為,GDP應改為以GCP(姑且稱為國民文化生產毛額)為朝野努力指標,創造文化與經濟綜合國力,來面對經濟的下行趨勢。 繪圖/報系美術中心杜玉佩
統一企業前總裁林蒼生提出把GDP為指標的經濟掛帥,改為以GCP(姑且稱為國民文化生產毛額)為朝野努力指標,創造文化與經濟綜合國力,來面對經濟的下行趨勢。
林總裁提出的有文化底蘊的經濟生活,是做「具有台灣特色的發展模式」的一條思路。但思路歸思路,要能落實,筆者提出四項建議:
一、文化連根:老一代還有文人風範文化底蘊,應該積極參與年輕人活動,但不是去當學究教導文化,而是以夥伴關係讓文化可以為年輕人所用。除非老一代還願意學習,否則很難跟年輕人建立夥伴關係,也無從真正傳承文化。呼籲老一輩應該積極靠攏年輕人,找機會讓文化幫得了年輕人。
二、文化生根:文化不是講來源,是講融合,台灣文化雖然以中華文化為主要成分,但也融合了東洋文化、南洋文化、歐美文化,甚至產生如歌仔戲的原生文化,從而構成現在的台灣文化。因此,文化的軟實力是融合而來,而不是去除而來。
文化不是拿來搞族群認同的,文化是未來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因此,我們必需重新審視教育的「潛移默化」作用。要提升國人的文化力是要透過學校系統的,最好的美學教育是讓學生直接接觸美。例如小學課本可否找年輕設計師全面「美學化」、「繪本化」?
三、文化入企:用文化價值提升產品競爭力,確實可行,傳統產業再創高峰亦應可期。我們可以看見用藝術重建價值鏈的設計產業,如點點善社會企業,葉文宏目前正藉由設計師的整合準備翻轉遊民的形象與生計!
台北旅店戴彰紀,他將每個旅店都當作是藝術家的表現空間,是很徹底的文化入企。另外,品家家品企業林安鴻新成立的「家文化研究基金會」,把中華傳統的家,串連飲食文學、美食家、設計、家人互動文化脈絡,成為融入型文化入企的典範。可預期愈來愈大量的文化入企,將構成台灣做為文化活躍地區中心的要件。
四、文化日常:有遠見的領導者知道日常的力量。唯有日常的無意之處都顯示文化,一個地方文化實力才會獲得全世界的承認。
德國明斯特市本是納粹集中營所在地,但戰後舉辦十年一次雕塑展,重建文化品牌,甚至在四十年後喊出城市即雕塑,把每個空間的藝術化做為長期「雕塑」城市的主題。把文化融入日常,讓它成為藝術界無法忽視的朝聖之地。
台灣處處皆有文化要素,只要加上林總裁所說「歸根曰靜」及「天人合一」的內在覺察,透過耆老及文史工作者、非營利組織的長期整理歸納及宣揚,融入於文化活動的核心本質,台灣應該有機會在文化日常上成為一個大型的明斯特,成為亞洲文化燈塔!
台灣民間實力雄厚,只要政府知道如何營造文化生長環境,要把GDP變成GCP,再創未來,非常有機會。建議政府對歷史遺留的東西,學學明斯特,盡量用時間來吸納,不要動輒去這個去那個,什麼都要轉型,連建築、雕塑,圖騰,都要轉型正義。這其實是文化融合的減損,不利文化日常的包容性。
期盼政府有林總裁的格局,積極推展文化四務,假以時日民間就會風行草偃。老子道德經云:「太上,下知有之,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到此境界,文化將帶動台灣的新一輪盛世。
公告版位
- Dec 06 Wed 2017 03:46
把GDP變GCP 文化4策解決經濟下行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