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的總統就該到國會去
分享留言列印
A-A+
2017-06-04 01:22聯合報 王健壯


蔡英文總統是前瞻計畫的發動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蔡英文總統是前瞻計畫的發動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政府的旗艦政策,但這項政策卻是違反民主政治「有權力即應被問責」這個基本原則的最具體範例。
前瞻計畫的發動者是蔡英文總統,統籌者是閣揆林全,策劃者是負責水資源的政務委員吳宏謀,負責綠能與數位建設的政委吳政忠,負責城鄉建設的政委張景森,以及負責軌道建設的交通部長賀陳旦。

政府任何重大政策的發動者、統籌者與策劃者,毫無疑問就是這項政策中有決策權力的人,未扮演這三種角色的人,當然也就是無決策權力的人。換句話說,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以及經濟部長李世光、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內政部長葉俊榮等人,在前瞻計畫中都是沒有決策權力的人。

而民主監督的基本常識是,有權力的人即應被問責,被國會問責,也被民意問責。但自前瞻計畫推出後的現實情況卻是,林全要到前瞻特別預算送交立法院審議後,才會到國會接受質詢;三位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依憲依法都不必到立院接受詢答,反而是在前瞻計畫中猶如局外人的陳添枝,三不五時就要列席立法院委員會,被立委砲轟,更被輿論罵到臭頭。至於蔡英文,則是國會與她何有哉,逍遙於憲法之外。

從前瞻計畫的這種決策模式可以得知,目前台灣政治體制中的權力關係,乃是「大總統,小閣揆」以及「大政委,小部長」的混合式權力關係體制。「大總統,小閣揆」的權力關係之所以形成,雖然是因半調子的雙首長制使然,但更與蔡英文個人的強烈權力意志有關。至於「大政委,小部長」的權力關係,則是因閣揆與總統對閣員的信賴差異所形成。林全說「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以及「我認為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就是自曝他對閣員信賴差異的心證。

但即使不談經濟部與科技部在前瞻計畫中應有的權責角色,在內閣體系中,負有綜合規劃國家發展權責的國發會,豈能祇被掛名為主管機關,而實際上卻在決策過程中被晾在一邊無人聞問?甚至還讓無權有責的陳添枝當犧牲打,每天被國會與民意問責的無情砲火轟炸?

林全說「國發會已公務員化」、「現在的國發會很難做前瞻性政策」,這些話即使都是事實,但何以一年前他會發出要讓國發會變成「大國發會」與「行政院最大幕僚機構」這樣的豪語?事隔才短短一年,究竟是因物是人非而讓他有此巨大轉變,或者是因他識人認事本來就有重大錯誤才改口?但國發會既然已被他形容得如此不堪,這樣的機構與這樣的首長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嗎?林全必須有個交代。

林全另外也必須交代,何以經濟部長與科技部長等人,也非前瞻計畫的策劃者?難道他對這幾個部會的專業功能認知也與對國發會一樣,認為他們不堪承擔重要責任?讓不管部會的政委凌駕部會首長之上,是否將成為內閣治理的常態?攸關台灣未來卅年的前瞻計畫已經如此,何以攸關同性婚姻歷史變革的立法或修法,也交由行政院秘書長而非法務部長負責?

當然,更重要的是,蔡英文既是前瞻發動者,又自稱會是「政府裡面最努力的那一個」,就應該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到立法院接受問責,這才是她最該努力去做的事,而不是努力去當前瞻的推銷員。(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