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Restart or Reset─面對全球經濟成長期望降低的時代
2015-06-04 02:19:1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上周來台訪問的美國聯準會前主席柏南克,對當前全球低成長、低通膨及低利率的「三低」現象相當樂觀,認為這只是「暫時性、景氣循環」現象,量化寬鬆(QE)貨幣政策終能「重新啟動(restart)」經濟成長。然而金融海嘯引發的全球經濟大衰退已結束六年,美國實施QE已近五年、日本兩年多,全球經濟不僅仍成長乏力,更瀰漫通貨緊縮陰霾。諸多結構性的負面因素,顯然正在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運作模式進行「重新設定(reset)」,全球經濟愈來愈可能進入成長期望降低的時代。

短期來看,美國第1季萎縮0.7%,預估全年僅成長1.8%;日本全年可能零成長,英國也明顯減緩;至於中國大陸,預估僅成長5.3%,遠低於7%的目標,甚至可能出現「硬著陸」,台灣、南韓等其他亞洲國家也都成長減緩。唯一亮點是歐元區,今年將成長1.8%。主要工業國家加上中國大陸的平均經濟成長率,已由3.7%下修到3%。

柏南克認為,經濟成長減弱是「儲蓄遠超過投資」所致,並受到金融海嘯這項特殊因素影響。但以桑默斯為主的經濟學家認為,經濟成長低落是「持續停滯(secular stagnation)」造成,亦即需求出現「慣性」不足,具有「持續性、結構性」的本質,仍將持續一段時間,低利率也將為期更久。「持續」固然不是「永遠」,但可能是10到15年。

國際貨幣基金(IMF)發表的「世界經濟展望」半年報,則提出全球「潛在產出成長率(POG)」下降的觀點,強調這將使投資長期疲軟,經濟成長難以持久。無論是已開發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原因都在於人口高齡化,及生產力成長減緩,工資無法明顯上升,導致貧富差距擴大。人口老化及貧富不均,都將壓抑消費及經濟成長。

實質工資不升反降相當普遍。美國目前平均實質工資仍比2009年初低1.2%,英國2009到2014年實質工資年年下降,德國目前實質工資也比2008年低2.4%。肇因包括資本所得(尤其是住宅)增加率一直高於勞動所得,資本財價格下降或功能提升使企業選擇把錢花在機器上,「全球化」也能使富裕國家的勞工需求減少,臨時及派遣性工作增加等。工資成長緩慢,加上勞工擔心工作缺乏保障,引發兩種怪現象。其一,「高收入、卻不算富有(年收入在10萬—25萬美元)」的「亨利族(HENRY)」,都在撙節支出;其二,國際油價重挫雖使各國汽油價格普遍下跌,但這筆「石油紅利」卻尚未被用於消費支出,寧願增加儲蓄或減少債務。

全球人口普遍高齡化,使勞動力萎縮,造成潛在產出下降。另一方面,老年人財富相對較多,但消費卻低。例如美國70到87歲的所謂「沈默世代」,擁有的淨資產在各年齡群中最高;遺憾的是高齡者的支出通常比中年人少,對消費支出及經濟成長發展都不利。基於以上的觀察,我們顯然正在見證一次全球經濟的基本性轉變,而不只是景氣循環性的滑坡。金融海嘯造成的衝擊,只不過是經濟嚴重脆弱且運作不良的先行指標;眼前的經濟問題,其實是在預示一個黯淡時代的起點。傳統的財金政策只有「微調」作用,並不能輕易扭轉此一趨勢,需要做更大的改革才能重振經濟活力。

那麼,究竟該如何因應呢?經濟學大師席勒及史賓塞都建議,既然民間投資不足,政府就應該趁利率低落時,以擴大「資產負債表」的方式增加公共建設支出;但絕不能只是東做一點、西做一點,而是要有靈感、有創意,幹一些具有革命性、能夠提升長期、永續性成長的大事。

全球經濟結構的「重新設定」,人口老化與貧富不均對經濟造成的壓力,台灣同樣也正逐步顯現;民眾與企業界應對此種新形勢有所體認,政府更須抱持宏偉願景來著手規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