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老街 夠格當世界遺產
2015-10-24 01:59:01 聯合報 張榜奎/旅遊業領隊(桃園市)

大溪老街建築,融合巴洛克、日本大正風格和台灣本土特色。 圖/張榜奎提供
分享筆者擔任歐洲旅遊團領隊廿餘年,十年前曾經玩票式地幫一群台大登山社老伙伴導覽桃園大溪數次。
日前舊地重返,解說間才驚覺大溪擁有世上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質,融合了西方巴洛克、日本大正風格及豐富的台灣本土特色,揉合得非常奇特美麗,且是台灣保存最密集、數量最多,絕對是世上僅有的文化風景。

大溪,早年曾是台灣北部船運的終點站,小型商船可直接從淡水、艋舺航行至此,造就大溪成為繁榮的商業小鎮。一八九五年台灣被日本統治後,於一八九九年開始在全台推行「市街改正」,一九一九年終於輪到大溪也開始這項都市計畫,以現在的和平路、中央路與中山路為重點。

當時日本正在全力西化,「市街改正」除了要拉直、拓寬街道,也要美化市容,因此為街道兩旁住家引進了巴洛克式的立面。

歐洲一般巴洛克式立面,主要使用在教堂等大型建築,面寬幾乎都在二、三十公尺以上。若是講究一點的街市兩旁民宅,則一樓為羅馬式、二樓為文藝復興、三樓以上才是巴洛克,且風格都非常簡潔。

大溪的巴洛克,則以「間」為單位,一間最多四公尺,還有兩三戶面寬只有約三公尺,非常可愛。

大溪的巴洛克兩排對向,沿著七、八米寬的窄街迤邐而去,而且絕大多數都緊密毗連。目前大溪保存擁有巴洛克立面的房子大約七十二間,非常壯觀美麗。

當初興建時,台灣泥水師傅看到山牆、女兒牆等大片的空白,很自然地就將蓋四合院常用的松、鹿、牡丹、葫蘆、蟾蜍、鯉魚躍龍門等吉祥符號,用栩栩如生的泥偶附加上去。

其中又有一對蓋過寺廟的陳氏兄弟,將台灣寺廟特有的琉璃、磁磚剪黏也好好表現了一番。西方寬大、簡潔的巴洛克,到了台灣變成非常熱鬧、生動、五彩繽紛的大街,讓人除了驚豔,還是驚豔。

日本人引進巴洛克,已經是第二手了,再介紹給台灣泥水師傅施作,則是不折不扣的三手巴洛克;但是誰也沒想到,台灣師傅的工藝,竟然會將這種建築藝術發揮到如此淋漓盡致的境界。

大正十四年(一九二五年),日人八田與一設計的桃園大圳竣工, 五月廿二日正式通水,取水口就位於現今石門水庫西側的依山閣一帶,幾乎將大嵙崁溪的溪水全部引入桃園大圳,做為農田灌溉之用,大溪的船運因此完全中斷。

一九一九年,當時大溪民家所興建的巴洛克街景,戶戶爭奇鬥豔,美不勝收,若無相當財力不可能妝點至此,可見當年商業鼎盛所造就的富裕民生。但是,到了一九二五年,水運中斷、陸路交通又不便的大溪,商業也陷入蕭條。從鼎盛到沒落,只有短短的六年,令人不勝唏噓。

大溪僻處山區,就像龐貝古城塵封一般,多年不曾改建,留下美好的風韻。走訪其間,看到有些只有紅磚的巴洛克立面,就像我在歐洲遇到凡爾賽宮、新天鵝堡、熊布倫宮修繕時所看到一樣,當拿下表面裝飾,裡面露出來的都是紅磚基底,連羅馬萬神殿都一樣。大溪的這些紅磚巴洛克,相信都是胎裡,業主來不及裝修表面,市道已然沒落,留下未完成的美麗。

起造巴塞隆納聖家堂的建築師高第,一生的作品總共有七個被指定為「人類文化遺產」,其中米拉之家、巴特羅之家、文森之家等,有五個都是單一住家或建築,年代也與大溪老街相仿。

我們應該將大溪老街推向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舞台,絕對讓世人驚豔,千萬不要忘了我們擁有的這個文化瑰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