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故人來 英中創新局?
2015-10-24 01:59:02 聯合報 黃琛瑜/淡江大學公共行政系副教授
十年河東,十年河西,更何況百年後的物換星移。

十九世紀的大英帝國,如今不再是日不落國。鴉片戰爭後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的大清國,轉變為崛起的新中國。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廿三日結束訪英行程,象徵中英關係邁上新高點,帶動地緣政治的新轉變。英國與中國皆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兩國關係的深化,對世界政治與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習近平為財政困窘的英國,帶來經濟合作的大筆訂單,但也引發金錢外交的諸多質疑。批評者指出,英國高規格接待中國領導人,對人權議題避而不談,並開放中國投資核電、通訊等涉及國家安全的產業,有經濟利益凌駕政治原則之嫌。

政治信仰與經濟利益,看似矛盾,卻不衝突。揆諸歷史,英國是以貿易起家的海洋國家,務實主義一直是英國外交政策的傳統。一方面,英國建立的政治體制,包括民主、人權等,使英國素享民主母國的美譽,對當代國家的政治體制影響深遠。另一方面,英國的對外政策,經濟利益為其關鍵動力。兩百年前,英國譽為日不落國,就是因為經濟的強大。大英帝國的崛起,得力於英國海外貿易的發展。

英國前首相帕默斯頓(Lord Palmerston)嘗言:「我們沒有永久的盟友,也沒有永久的敵人,只有永久的利益,我們有義務要服膺這些利益。」這段話可為以自我利益為中心的英國外交政策,做了最佳註腳。

卡麥隆政府於二○一○年上台迄今,向身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屢屢拋出橄欖枝,甚至在美國反對下,成為率先加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歐洲國家。卡麥隆政府一方面希望英國於確保國家利益的前提下,繼續傳統的英美特殊關係,而不是淪為美國的應聲蟲;二方面,英國希望與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及印度等,進一步發展關係。因此,英中關係的發展,成了英國對外政策的新支點。英國希望藉此支點跳脫對美依賴,開創更大的經濟利益,尋找更寬廣的國際定位。

習近平赴英訪問,接住了英國拋出的橄欖枝,得以推進中國對英經貿及投資,強化中國於歐洲的戰略利益。卡麥隆將中國崛起,看成機會而非挑戰甚或威脅。此次國事訪問,英國與中國各有如意算盤,卻也能互利雙贏。

英中之間的歷史,充滿屈辱與不堪,兩個國家的政治體制,大相逕庭;然而,兩國卻能化敵為友,存異求同。英中關係的發展,未來能否持續加溫,仍有諸多變數。

不過,雙方關係能夠行遠自邇,走出新局,凸顯政治與經濟之間不是一場零和賽局,而有可能是場雙贏的博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nd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